一张照片,记录着两位坐在武汉东湖栈道上休息的医务人员疲惫的背影,湖水倒映着那座城市的美和疫情下的孤寂。蔡女士怔怔地望着,“实在是太难了,这个经历是难忘的,但也希望永远不要再重来一次。”这次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行的“拾城记疫——我们的新冠时期”纪实摄影展中,一群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抗疫期间那些平凡生活中的感动瞬间,有无私付出的医务人员,也有想像奥特曼一样拯救地球的孩子。
图说:展出作品官方图
欢笑与希望
本次展览将疫情影像梳理成“战疫”“防疫”“空城”“宅家”“复工”五个板块,其中宅在家里的瞬间相当温馨。
摄影师周馨把自己家里两个“神兽”的点点滴滴都贡献了出来,“我是一名摄影记者,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周馨说。有一张照片,记录下周馨给儿子理发的画面,“给儿子理发十年了,这个技能终于在疫情中大显身手,儿子还同意我给他做个闪电的造型,因为他说,反正造型失败了,同学们也看不到。”
还有一张照片,一个两三岁大的孩子站在家里的窗台上,戴着奥特曼的面具,望着窗外,他还不明白疫情究竟是什么,但是他想拯救地球,赶紧出去,像奥特曼一样去打怪兽。还有大一点的孩子戴着口罩踢足球;女孩在樱花开的季节里闭着眼睛闻花香……大人也有大人的乐趣,摄影师王警在西安拍到了一位非遗传承人,扮作包公的模样,坐在村口义务执勤,宣传防疫抗疫的有关知识,铁面无私,绝不放松。还有的照片记录了大家在宅家的日子里,自己跳跳操,散散步……
图说:摄影师王警拍摄的村口执勤的“包公”官方图
在“防疫”的板块中,有一个系列主题为“挡”的作品,这是摄影师白渺在武汉拍摄的。他把镜头对准了街上各式各样的围挡,隔出不同的世界——围挡外是“自在、自由、方便”的生活,围挡内是“有些约束、不那么自由、不怎么方便”的生活。人们在围挡内晒衣服,跳一个人的广场舞,还有停运的出租车,挂着春联的商铺。围挡内外亦有交流,围挡外的人给围挡内的亲人送菜,快递隔着围挡送货,外面的人隔着围挡向围挡内的商家买东西……生活依然以另一种方式在继续,生命坚韧地在困境中开出花朵。“当你细细品味围挡边的人与事的时候,你会感受到那些市井的、接地气的、生活化的东西,以及某些民间的‘智慧’与‘机巧’。”
图说:展出作品官方图
无声的力量
让6岁小朋友朱云印象医院送走最后一个人时,医护人员如释重负地倒在病床上休息的照片。这也是摄影师赖鑫琳拍摄的最为大家所熟悉的一张照片。“我觉得医务人员太累了,”朱云说着,眼里闪烁着泪光,“医务人员的护目镜被汗水模糊得根本看不清眼睛,武警战士戴着口罩走过武汉长江大桥,嘉兴特警排列整齐地站在夜间的高楼前,一家人终于走下火车从解封的武汉回到天津……这一幕幕场景,触动着我们的心弦,模糊了我们的双眼。”
图说:展览现场官方图
清明节的夜晚,空空的得胜桥街巷里,一位居民在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钱,远处是被夜灯照亮的黄鹤楼,“在拍完这个瞬间后不到一分钟,黄鹤楼的灯熄灭了……”摄影师白渺记忆犹新,这张照片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间不断地流逝,每天都有新的家庭组建,有新的生命诞生,有人在江边起舞唱歌,也有人在独自怀念逝去的亲人。疫情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当城市慢慢解封,生活逐渐恢复本来样貌时,那些习以为常的生活和场景变得可贵,每一个人都带着对快乐和悲伤更深的理解,拥抱每一种细微复苏带来的变化与力量。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一张北京一社区制作的防控图,密密麻麻,每一户都被注明了“常住户”“出租户”“隔离户”或“解除隔离户”。这张图的背后不知蕴藏着多少社区工作者的心血。经历过疫情,才深切地感受到“举国之艰,挑战巨大”。蔡女士看完展览后说:“我们习惯的生活真美好,要珍惜当下。我们感觉岁月静好,是因为有太多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这是人们共同的感受。
本次展览将在上海群艺馆持续到8月30日。(新民晚报记者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