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内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先行之地典范之都创新之城,广州发 [复制链接]

1#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李钢

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于近日发布!《规划》提出,至年,广州要成为世界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先行之地、国际科技赋能老城市新活力的典范之都、全球极具吸引力的高水平开放创新之城。

广州科技创新水平已跻身全国前列

《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广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水平跻身全国前列,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进一步提升。“广州—深圳—香港创新集群”在年全球创新集群百强中位居第2位。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跃升至全球第15位,在入选中国城市中,排名从年的第9位上升到第5位。

广州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已初具规模。广州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建设“一区三城”,构建以广州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和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骨干,以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4家省实验室、十余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为基础的“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数量分别达21家(占全省70%)、家(占全省61%)、家,建设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占全省50%)。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达63家,连续5年居全省首位。

在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方面,广州实现了跨越式提升。五年累计获国家级、省级科技奖励项、项,居全省第一。移动通信、海洋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特高压±kV直流输电工程”实现世界首创,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创造“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研发全球首台31英寸喷墨打印柔性显示样机,建成全球首个智慧地铁示范站,L4级(高度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技术全国领先。连花清瘟胶囊、磷酸氯喹、新冠肺炎AI(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防控医用智能机器人等高质量成果和技术为新冠疫情防控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8.1件,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受理量达件,较年均实现翻番。

广州通过创新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广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提升,年以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家增至1.2万家,营收百亿、十亿、亿元以上高企分别增长%、%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三年累计数超3万家,居全国城市第一。实现5亿元以上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1%。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家、家(国家级41家、54家),总孵化面积超过万平方米。

广州实施“广聚英才计划”,在穗工作的两院院士达名,钟南山院士荣获“共和国勋章”,徐涛院士、赵宇亮院士、施一公院士、王晓东院士等顶尖科学家纷纷来穗创新创业,累计认定外籍高端人才人,发放人才绿卡余张。聚集全省80%的高校、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18个“双一流”建设学科,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相继落户。与乌克兰、新加坡、英国等国家的科技合作不断深化,国家级、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达67家。

年,广州市全社会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84亿元,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年的2.1%提升至3.1%,五年增幅居全国主要城市首位。广州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中梗阻”,技术合同成交额达亿元,是年的8倍多,居全国第二。依托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探索实施“以赛代评”“以投代评”机制,50亿元规模的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投入运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撬动23家合作银行为多家企业发放贷款超过亿元,“创、投、贷、融”科技金融生态圈日趋形成。

在科技体制改革上,广州推动科技管理向创新治理转变,修订《广州市科技创新条例》《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完善科技创新“1+9”政策体系,制定科技创新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广州科创12条”等一系列全局性、前瞻性的政策文件,实施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经费使用“负面清单”、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管理等“放管服”改革试点。全面加快粤港澳大湾区规则对接和要素跨境流动,市级科技计划面向港澳开放,率先实现财政科研资金跨境拨付香港,在全省率先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目标:

至年,

广州科创整体实力达到世界主要城市先进水平

《规划》明确,到年,广州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取得重大进展,贯穿“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更加健全,重点领域取得全国领先、全球一流的战略性优势,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达到世界主要城市先进水平,创新之城更加令人向往,成为世界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先行之地、国际科技赋能老城市新活力的典范之都、全球极具吸引力的高水平开放创新之城。

《规划》提出广州要成为世界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先行之地、国际科技赋能老城市新活力的典范之都、全球极具吸引力的高水平开放创新之城。

构建“一轴四核多点”为主的科创空间功能布局

“十四五”期间,构建“一轴四核多点”为主的科技创新空间功能布局,形成“一轴核心驱动、四核战略支撑、多点全域协同”的点线面多层次格局,促进区域联动、高效协同,强化与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的衔接,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提升重大创新节点能级,辐射带动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一轴:即科技创新轴。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极点,链接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天河智慧城、广州大学城、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南沙庆盛片区、明珠科学园等全市域科技创新关键节点,打造科技创新轴。

四核:即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促进“一江两岸三片区”良性互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南沙科学城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广州科学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造中心和“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区。

多点:即新时代全市科技发展的关键节点。在全市范围内推动重要片区、科技园区、创新型商务区组群式发展。中部以荔湾、越秀、天河、海珠、番禺区的重点片区为主体。东部北部以黄埔、增城、白云、花都、从化区的重点片区为主体。南部以南沙区的重点片区为主体。

强化科技重点领域部署(4+7+4)

(一)战略前沿与基础研究领域。

1.生命科学;2.海洋科技;3.半导体与集成电路;4.空天科技。

(二)前沿技术与重点产业领域。

1.新一代信息技术;2.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3.生物医药;4.新能源;5.新材料;6.先进制造;7.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

(三)城市治理与民生科技领域。

1.综合治理与公共安全;2.资源开发与绿色低碳;3.现代农业与生物安全;4.卫生应急与健康保障。

五、实施五大任务、十大工程

(一)聚焦科学发现,增强源头创新供给能力。

1.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2.加强基础研究系统部署;3.挖掘高校科技创新潜能。

重大工程1:实验室体系建设工程;

重大工程2: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重大工程3: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重大工程4:高水平科研院所建设工程。

(二)抓好技术发明,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2.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3.促进孵化育成体系提质增效。

重大工程5: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重大工程6: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工程。

(三)引领产业发展,赋能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1.加快推动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促进数字经济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3.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大力推动科技惠及社会民生。

重大工程7:高新区梯次培育工程;

重大工程8:科技企业主体量质齐升工程;

(四)强化人才支撑,建设顶尖创新人才高地。

1.引进培养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2.着力激发创新人才活力;3.推进创新人才国际化。

重大工程9:创新人才引培工程

(五)优化创新生态,营造国际一流创新环境。

1.建设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2.深化开放合作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3.提升科技金融支撑服务能力;4.加强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

重大工程10:穗港澳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工程。

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广州市科技局网站

责编

王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