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内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太原晚报专访籍塾阁博物馆馆长 [复制链接]

1#
北京正规看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霍虎勇:痴迷古籍方志的80后

偏居在喧嚣城市安静一隅的籍塾阁,门面看起来不起眼,进去之后却别有洞天:原木色的书柜通墙打造,温暖灯光映射下,十几位书友随意落座。在这样的环境里看看书,抑或什么也不做,便是籍塾阁馆长霍虎勇最惬意的时光。

在太原乃至山西藏书界,霍虎勇是一个瞩目而又独特的存在:不过而立年纪,就已收藏有古籍善本十万余册,方志文献五万余册,其他各类书籍、刊物近三十万册。藏书者多拥书自珍,不肯轻易示人,而他不仅依托丰富藏书做起了文化事业,其创立的籍塾阁博物馆在不久之后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是书给了我人生的方向。”童年时,一本被翻烂的《永和县志》引发了霍虎勇对方志文献的兴趣;十几岁时,霍虎勇在文学上的天赋崭露头角,每月收到的稿费,他全都用来买了书,“永和县的地摊都逛遍了,只要有老书我就买。”大学毕业时,霍虎勇仅从学校背回来的藏书就有三万余册;年,霍虎勇收藏了第一部善本《天禄阁外史》,从此,对古籍文献的喜爱上升到了痴迷的程度。

年,霍虎勇与一位藏书老者结为忘年之交。老人收藏了一辈子书,到晚年却苦于自己珍爱的藏品找不到合适的归宿,几经斟酌考虑,老人最终打算将自己所藏悉数赠给霍虎勇。

“对于藏书者来说,书是其生命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老人的心意我领,书却不能白拿。”于是,霍虎勇卖掉了房子,又东拼西凑了万元,买下了老人的藏书。

收藏陡然丰厚并没有给霍虎勇多少喜悦,反而让他的心沉甸甸的。“古籍善本不同于其他收藏,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更肩负着传播者的责任,作为藏书家,不应该、也没有资格让这些文化精华沉寂在自己的手中。”

为了让古籍善本更好地发挥魅力,从年开始,霍虎勇一方面投入巨大精力和财力收藏古籍善本,一方面依托方志文献记载,先后为永和县打造旅游景点乾坤湾;为沁源县打造灵空山,编辑《历史典籍中的沁源》;为阳城县打造析城山,编辑《析城山志》……

霍虎勇,这位从贫困山村走出来的80后,因为对文字的笃爱、对古籍的痴迷,找到了一生为之努力和奋斗的方向。本报记者张波

转自《太原晚报》第二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