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陈宇浩
“坐个电梯,都要排五分钟的队!”前阵子,这句出现在朋友圈的吐槽,生动地表达了天目里现在有多火。
从10月份至今,坐落于天目山路古墩路交叉口的天目里,一直是杭州文艺圈“持续升温”的焦点。
这座花8年时间雕琢的城市综合体,以一种横冲直撞的方式,一夜之间晋身杭州甚至长三角的文艺新地标。
每一天,在天目里的任何一个角落,你都能看到不断有人举起手机,打卡、晒朋友圈。双休日,更是有粉丝专门从北京、深圳打飞的来,只为看一眼意大利建筑大师伦佐·皮亚诺在中国设计的第一个作品。
在伦佐·皮亚诺的草稿纸上,天目里最初的灵感,是一颗有着绿色柔软内核的苹果。现在,这个23万平方米的艺术乌托邦,像一块磁石一样,牢牢吸引着这座城市的年轻人。
全球最美图书馆之一的茑屋书店、崔健和老狼刚来演出过的顶级LiveHouse目里空间、随时能穿越回电影黄金时代的三克映画,还有Seesaw咖啡、武汉18号酒馆、柴米多农场餐厅等一系列宝藏品牌……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城市混合空间,而更像一个研究如何结合艺术、审美与精致生活的实验容器。
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包裹之下,跳动着的是一颗温暖的心脏,在天目里,艺术为所有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在这个特定的、以生活方式为构架的空间里,艺术在任何时候都是最有力的“社交道具”。而这种浸润,同样又体现在于无声处的细节。
在天目里四处,散落着由乌桕、针栎、光叶榉、自由人槭四类树种组成的50棵树,每一棵树,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几天前,天目里宣布,把这50棵树交给50位艺术家,邀请他们在不破坏树木的情况下自由发挥创意,来完成一个创作。
很多棵树,都是由天目里的幕后推手、“江南布衣”联合创始人李琳,去全国各地的林场里挑的。
“找树是我工作中很愉悦的一部分。”她说。从在伦佐·皮亚诺热那亚的工作室里畅聊天目里的蓝图,到如今的一草一木,热爱、专注、细节,一以贯之。
这一次,我们将视角对准天目里,并不仅仅因为它是新晋网红。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有温度的空间,浙江人热爱生活,注重生活品质,于细节处见真章的特点,以及这座城市不断扩张的文化包容度,再次被真实触及、展现和感受。
对于杭州这座美丽的城市,对于始终秉持追求精致小康生活理念的浙江人来说,艺术和生活的连结、融合,正在渐变成一种日常的审美。它的受益者不再是少数人,而是每一个能感受和领悟它价值的普通人。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