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一〇五
年3月25日,“萧朗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国画作品仪式”在北京举行。
当时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在进行改扩建工程,故捐赠仪式改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静安里26号通成达大厦的国博临时办公地点举行。由于地方比较小,国博方面要求控制一下来宾的数量。尽管如此,“京津两地的文化界领导、著名画家等嘉宾近百人参加了捐赠仪式。北京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天津日报等20余家媒体现场进行了采访。”(摘自年3月26日《天津日报》)
92岁高龄的萧朗先生在子女的陪同下,从天津专程赶赴北京出席捐赠仪式。在简朴却不失庄重的仪式上,萧朗先生有些激动。他脱开提前准备好的发言稿,眼眶中噙着泪水用有些哽咽的声音表达了他难于言表的心情。萧朗先生将自己的作品比喻为亲生女儿,这次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了这些作品,就是给女儿们找到了“好婆家”,身为家长的他感到由衷地欣慰和高兴。这一幕深深感动了在场的所有来宾。事后萧珑说:“从小到大,很少看到老父亲如此激动。听着父亲那我们平时很少听到的语调,望着父亲那我们平时很少见到的表情,特别是那被泪水浸润的双眼,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萧朗先生在捐赠仪式上(摄于年)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向萧朗先生颁发收藏证书(摄于年)手捧收藏证书的萧朗先生(摄于年)
萧朗先生如此动情,不仅因为自己的夙愿得以实现,而且源于这一切来之不易。“这毕竟是一件不能光凭想法和愿望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况且父亲又是那种一辈子似乎只会画画的人。就当今流行的做法而论,他太不善于宣传和经营自己,因此他的社会知名度与他的艺术成就并不成正比,这使捐赠的实现增加了一定难度。然而真正的艺术能得到社会和历史的承认,所依靠的恰恰不是自我如何宣传和经营,而是仰仗艺术本身的真实价值和水平。父亲始终认为一个画家,只要在做好为人的基础上画好画就足够了,‘在做人方面,应讲究大节公德、正直善良、光明磊落。在作画方面,应严谨自律、精益求精,不搞吹吹捧捧,自我膨胀。搞艺术的人成名需要人品高尚和艺术精湛,不能凭借手段,要将时间精力和聪明才智用到钻研艺术方面。艺术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人家自然而然就承认了。’‘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萍香阁论画》)此次捐赠的顺利进行,中国国家博物馆领导和专家的慧眼识真金,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摘自萧珑《由父亲捐画所想到的》一文)
出席捐赠仪式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吕章申馆长、天津文联党组孙福海书记、天津美术学院姜陆院长、天津美协曹德兆主席,艺术家王鸿勋先生、周志龙先生、王振德先生、陈杜宇女士、胡擎元先生等来宾与萧朗先生合影(摄于年)松荫高士图(捐赠作品)阿肥(捐赠作品)有馀图(捐赠作品)秋色(捐赠作品)群鸡图(捐赠作品)虫趣(捐赠作品)葵花鹦鹉(捐赠作品)红鲤(捐赠作品)芦边拾趣(捐赠作品)霜洁白莲香(捐赠作品)微风(捐赠作品)梳羽(捐赠作品)桐荫(捐赠作品)相依捐赠作品)吐绶鸡(捐赠作品)拾秋(捐赠作品)嬉斗(捐赠作品)寻觅(捐赠作品)蓦然回首(捐赠作品)香菇笋(捐赠作品)白凤(捐赠作品)红冠小虫(捐赠作品)灵龟图(捐赠作品)遛早(捐赠作品)孔雀(捐赠作品)
萧朗先生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国画作品,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天津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肖怀远为此专门发来了贺信,对萧朗先生的义举给予了高度评价。京津两地的媒体,特别是天津各大报刊纷纷用醒目的标题予以报道,《天津日报》:“25幅国画精品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萧朗大师无偿捐献报效祖国”;《今晚报》:“老画家毕生佳作献国家──萧朗今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捐赠作品”;《城市快报》:“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作品25幅──老画家萧朗成近现代第一人”;《中国书画报》:“九秩画家报效国家──萧朗国画捐赠国家博物馆”《天津美术家》:“国画大家萧朗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国画作品”……社会舆论一致对萧朗先生淡泊名利、不求闻达、报效祖国、无私奉献、献身艺术的崇高精神境界予以高度赞赏。
天津发布会会场(摄于年)
年3月28日,萧朗先生的子女在天津和平宾馆举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萧朗先生捐赠作品展示发布会”,将25幅捐赠作品复制后与国博捐赠仪式的图片放在一起展示,并通过大屏幕向天津的艺术同仁及朋友们介绍捐赠仪式实况。由于国博场地等客观原因没有赴京参加仪式的书画家、美术理论家、萧朗先生的学生及亲朋好友,书画爱好者代表等受邀出席发布会。
萧朗先生在发布会上(摄于年)
发布会上,精神矍铄的萧朗先生向大家表达衷心地感谢!他说:“把自己的作品捐赠给国家是我多年的心愿,这次心愿终于达成,感到十分高兴。但愿我的绘画作品能够表达我的报国之志和爱民之情,有效地为今人和后人服务。”(来源:玺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