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点 https://m.39.net/disease/a_y8vfyhe.html<
原创微姐柳州晚报
人的一生要做很多个选择,
不同的选择,
可能会决定我们不同的人生道路。
蒋太华烧制的精美陶器
这段时间,在国道旁的柳城县沙埔上雷村永兴陶器厂里,66岁的蒋太华的心情犹如这多变的天气一般,阴晴不定。是走还是留?他正在为未来做出艰难选择,
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城龙窑陶器烧制技艺传承人的蒋太华遇到什么问题?11月17日,记者在柳城县沙埔镇宣传、统战委员朱良平的带领下,走进神奇的龙窑。
第一次选择:玩泥巴玩出“名堂”
学术界一般公认,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制陶技术的提高,也助力人类提升生存本领、生活质量,在苍茫大自然中生活得更加自由自在。
在近日出版的“非遗广西”丛书中,就有一本汪常明编著的《广西陶瓷——火与土交融的艺术》,专门讲述了广西陶瓷的故事。除了介绍广西各处的陶瓷,他还介绍了其工艺。
说起来,在人类所创造的器物中,没有比陶瓷更“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了。腌咸菜的大缸与精美绝伦的花瓶并行不悖,数不清的杯碗瓢盆走进寻常百姓家,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还有美的愉悦。那么,这些对我们如此重要的东西,究竟是怎么制作而成的呢?
在《天工开物》中,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用“水火既济而土合”七个字言简意赅地总结陶瓷的特点。从中可知,陶瓷是火与土结合的产物:首先将兑水的泥土捏成型,然后经过柴火煅烧,最后得到陶瓷。然而,实际上,陶瓷的制作可没这么简单。
中国传统陶瓷的制作,包括选土、淘泥、成型、干燥、修坯、装饰、装烧等工艺流程,而每一个流程中又都含有若干道工序。《天工开物》在介绍陶瓷烧制时,这样写道:“共计一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意思是,即便一个最普通的陶瓷小茶碗,也要历经72道工序,方可与世人见面。
正如汪常明所写的一样,一抔土要经过多次的历练,方能谋得火里生金之美。
这种用火和土制作出的器皿,将人类的智慧和生活的美感完整勾勒出来。取自脚下大地的土壤,经过水的凝聚、手的捏造和火的烧炼,制作成一件件陶器,怎么想都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
但是对于蒋太华来说,学习陶艺并非为了“耍酷”,全凭一腔热爱,所以在他15岁时,做出了人生中第一次重要选择——初中刚毕业,蒋太华便在自己的家乡桂林全州县才湾镇的陶瓷厂当学徒。
蒋太华
“我从小就觉得玩泥巴非常的有意思。”学艺是辛苦的也是幸福的。对于少年的蒋太华来说,陶艺的世界太过美妙,让他一头就扎了进去。在拜师学艺的过程中,蒋太华从早到晚都在厂里跟着师傅埋头苦干,虚心请教,每个细节都不放过。
本就悟性高的蒋太华,在勤学好问、踏实肯干下,很久就掌握了制作泥釉配方、拉坯、修坯、抛光、上釉、烧制等陶工艺技术,小有所成。大到酒厂酿酒需要的酒缸、酒坛,装茶叶用的茶缸,小到寻常百姓家用的茶壶、辣椒盆,每一件陶瓷产品他都会做。
第二次选择:情系神秘的龙窑
在蒋太华老家桂林全州老家几百公里外的柳城县,同样有着出色的陶器烧制技艺。
朱良平介绍,据记载柳城县是广西境内具有悠久龙窑烧制技术发展的重要阵地,在我国古代陶瓷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自宋朝开始,柳城便有多处龙窑的建造。古时陆路交通不便,对外出口贸易多走水路,为方便出口货物的运输,柳城窑均沿融江而建。及至近代,陆路交通逐步发达起来,龙窑在场地的选取上也逐渐脱离了对水路的依赖。
为何叫龙窑?这里的陶器制作技艺有何不同?
好奇之下,记者只能求助于“万能的百度”。从网上了解到:
龙窑又称长窑,一种半连续式陶瓷烧成窑,它依一定的坡度建筑,以斜卧似龙而得名。龙窑出现于商代。早期龙窑一般长十几米到二十几米,到了宋代龙窑长达五六十米,个别地区甚至达到七八十米,一次可装烧二万件瓷器,对当时瓷器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龙窑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以杂柴、松枝等植物为燃料,窑内火焰多平行窑底流动。
清风拂明月,山海有相逢。
烧制出来的陶器
17日,记者来到上雷村永兴陶器厂,还未走近,远远就能看到永兴陶器厂外面摆满了烧制好的陶罐,大小尺寸不一。
“我就是被这个技艺所吸引来的柳州。”适时出现的蒋太华向记者介绍起了他与龙窑的故事。
蒋太华向记者介绍龙窑
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蒋太华来到柳城沙埔,发现上雷村一带的泥土质地很适合制作陶器,并且被当地陶器烧制技艺所吸引。
还是基于那份对于陶器的热爱,以及看好当地的陶器市场的蒋太华再次作出重要选择——扎根柳城沙埔,和其他人一起创办了永兴陶器厂。并全面掌握选土备料、踩泥、揉泥、打坯、晾晒、装窑、烧制等工序的制作技艺。
“这旁边就是龙窑了。”一同前来的朱良平向记者介绍到。循声而去,在堆放陶罐不远处,有一个土窑,上方放着树枝柴火。从最下端往上看去,长条形的窑身倾斜向上延伸,好似蛟龙游走。弯腰进入窑洞,打开手电筒,在灯光照射下,可以看到窑内墙壁因窑火也是晶莹的。
“龙窑以木柴为烧制材料,不时会有一些窑变的精品、绝品出现。”蒋太华说,眼前的龙窑全长48米,最高温度能烧到摄氏度,是目前广西规模较大、保存完好且正常生产的龙窑。其生产的陶器采用熔点低于陶土的釉色烧制,以传统手工拉坯技术,自然风干,上釉装饰,高温烧制而成,产品主要销往柳州市区、桂林、广东、越南等地区。
蒋太华烧制的精美陶器
第三次选择:是走还是留?
精品、绝品?有多精,有多绝?
“你们跟我来!”
看出记者的疑惑,蒋太华主动带领记者一行走进龙窑旁的一间小屋子。推开门一看,房间里摆满了精美的陶器和获奖证书。
蒋太华获得的部分荣誉
“这件曾经被拿去日本进行展出”“这件在全国大赛中获过奖”……说起桌面的宝贝,蒋太华自豪地介绍到。
“龙窑采用天然木柴为烧制原料,木灰所形成的天然釉往往可使得烧制出来的作品产生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精品。”蒋太华说。
近50年的钻研,只有初中文化蒋太华,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陶艺界“百科全书”。经蒋太华设计、创作、制作出来的陶器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还有艺术性。他年被评为柳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以及柳城龙窑陶器烧制技艺传承人。多年来,不断有人慕名前来,请蒋太华出手烧制陶器,甚至许以重金聘请他去外地。
朱良平说,几十年来,经蒋太华带过的徒弟有近百人,其中邓任飞、周锦新、蒋田田、韦阿四、阳金芳等十多人在业界已小有名气。从年开始,蒋太华走进中小学校,传授陶器制作技艺,并从年至今,他还承担着广西工艺美术学校、柳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科技大学艺术班学生实习指导工作。
目前,传承了蒋太华手艺的其儿子蒋坤、女儿蒋丽,均已在景德镇站稳脚跟,希望年过花甲的父亲也能前往。
“建一个龙窑不容易,我都在这里快40年了,实在是舍不得,但一些现实问题又无可奈何。”蒋太华说,如今自己正面临着痛苦抉择。
选择的痛苦在于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不论蒋太华会如何抉择,柳城龙窑浓墨重彩的一笔早已在历史上写就。但说到技艺,柳城县沙埔镇古仁村的一项“有味道”的技艺同样大有来头,还登上央视美食栏目《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寻味而去,品一品它的味道,到底是什么?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