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内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时光杨桃祖孙三代红薯情封面新闻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xcxbdf/

杨桃(成都)

红薯,也叫红苕,可谓全身是宝,曾陪伴着我们家祖孙3代度过一个个青黄不接甚至是饥荒的年月。

爷爷跟我讲过他小时候与红苕的故事。那些饥荒年岁,他们读私塾,吃不饱饭,就在上学路上悄悄去刨人家地里的红薯解饿。结果被老师知道后,打屁股。那时是真打,打得直哭。

皮肉之苦与饥肠辘辘,皆难忍受。在那个饿得偷吃的年代,已经很少有人能真正体会穷困和艰难。

到了父亲这一辈,温饱依然是问题。父亲三兄妹,在那个吃大锅饭、挣工分的岁月,半大小子也能吃穷老子,何况那么多张嘴吃饭。

幺姑就是因为抢着吃红苕,没来得及细嚼慢咽,直接卡到喉咙,一下被噎住,差点没抢救过来。

当时临近午饭,她在家偷吃了一个红薯,害怕大人回来发现,没来得及咀嚼就吞下去了。医院,直到下午才“哇”的一声哭出来,着实把家里人吓了一跳。

到了我们这一辈时,因为刚分家,父母外出打工挣钱修房子和养家,奶奶又去世得早,我和爷爷相依为命。

那些年靠天吃饭,收成也不是很好,老是青黄不接,很多时候没米下锅。爷爷就把红薯放在锅里的碗里蒸,锅里再放些水,等红薯蒸熟时,可以将锅底的水用来喝。

后来,舅婆看到我在院子的板凳上吃红薯,告诉外婆后,外婆心疼我,把我接过去,在她那边吃了几天大米饭,我高兴得跟过年似的。

因为家里吃的除了红薯,只有红薯,红薯成了主食、零食和一切能进的食物。每每忆及此事,颇为心酸。

后来生活好起来,红薯变成了零食,变成了一种乐趣。煮饭时,当灶膛里的柴灰变得通红后,将红薯扔进去,继续添加柴火做饭。饭还没煮熟,已经开始享受红薯的美味了。

烧熟的红薯刚取出来滚烫,不能用水来降温,只好借助木棍、烧火棍或其他植物叶等将其转移到木凳上,有时甚至直接将其“就地正法”。稍微硬的外壳和粉嫩的果肉都不会被“口下留情”,尽成美食。大人说,烧熟的红薯皮还有健胃功效,当然舍不得丢掉了。

我们祖孙3代都跟红薯结下了深厚情结,红薯成了传递着“勤劳朴实、艰苦奋斗”的精神。

正是红薯充饥,让那些没有饭吃的岁月熬了过来,正是那些贫困岁月里养成的一些习惯,至今依然难以割舍。如吃饭吃到碗里颗粒不剩,再如看到吃红薯吐红薯皮就会觉得浪费。

杨桃,男,四川达州人,现居成都,从事技术研发(教育)工作。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创作2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年加入成都市作家协会。在《佛山文艺》《晚霞》《夜郎心灵之音》《风流一代》《巴中文学》期刊及《成都晚报》《四川日报》《散文诗》《教育导报》《北京晨报》《湖北日报》《武汉晨报》《羊城晚报》《保定日报》《河北青年报》《河源晚报》《洛阳晚报》《达州晚报》《姑苏晚报》《宜春日报》等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上发表散文、小说、诗歌、时评累计作品80多篇;获得“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大赛”二等奖,“学科网年教师节征文大赛”三等奖,中企互动平台“我和母亲的故事”征文第四名。

讲真实故事,自己的,他人的,都可。字数控制在字内,原创首发。面向四川省内征稿。勿用附件,标题务必注明“时光”。部分作品会被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副刊选用。投稿信箱:huaxifukan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