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上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曲靖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罗平专场新闻发布会在曲靖举行。
罗平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海建才作主题新闻发布,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罗平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罗平县文化和旅游局、住建局、发展和改革局、扶贫开发办分别就记者提问的罗平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美丽县城”建设、罗平重点项目建设、扶贫工作等问题作了回答,发布会井然有序、高效务实。
新华网、中国网、新浪网、香港商报、今日头条、云南经济日报、春城晚报、曲靖日报、曲靖电视台等20余家新闻媒体参加发布会。
罗平——好山、好水、好地方!
海建才介绍说,罗平地处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国土面积平方公里,是背靠云南,面向广西、贵州开放的前沿阵地和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东大门。罗平历史文化悠久,远在旧石器时代即有人类繁衍生息,布依族文化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后的文明”。罗平旅游资源独具魅力,秀甲滇东,享有“美丽的东方花园”“神奇的鱼龙故乡”“地球上春天最美丽的地方”的美誉,是云南乃至中国旅游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罗平生物资源富集,是全国油菜籽生产基地县、全国小黄姜交易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蜜蜂春繁基地和国家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县。罗平气候舒适宜居,县城平均海拔米,富含负氧离子,是名符其实的好山、好水、好地方,是宜居宜业、康养度假的理想之地。
罗平——70年风雨兼程,变化翻天覆地!
年11月罗平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年12月31日罗平全境解放,年3月1日罗平县临时人民政府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罗平各族人民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砥砺奋进,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风雨兼程,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罗平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70年来,罗平经济发展实现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兴盛的历史性跨越。
新中国成立初期,罗平的经济发展基础极为薄弱,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万元、人均生产总值仅为34元,地方财政收入仅为13万元。7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重大发展战略,奋力推动罗平追赶跨越、绿色崛起。
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罗平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6亿元,是年的倍,GDP总量在全省个县(市、区)排名第24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元,是年的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亿元,是年财政总收入的倍。
改革开放以来,罗平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1%,比改革开放前的8.4%提高了7.7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比改革开放前的5.5%提高了9.4个百分点。
70年来,罗平产业体系实现从一产为主向三产协调的历史性跨越。
建国初期,罗平的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落后,属于典型的农业社会。经过70年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年的48.7:13.1:38.2调整为年的25.5:29.6:44.9,实现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重大转变。
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全力打好“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推动罗平由旅游大县向旅游强县跨越,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70.4亿元。推动旅游与农业、旅游与工业、旅游与文化、旅游与城市、旅游与康养、旅游与交通、旅游与互联网等深度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养生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金鸡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腊者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80.19亿元,是年的倍。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逐步培育形成以生物资源加工、有色金属加工、水电、煤炭、建筑建材为重点的工业体系。长青工业园区被认定为省级生物产业示范基地、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95.9亿元,是年的倍。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全力打好“绿色食品牌”,油菜籽、小黄姜产量居全国第一,蜂产品居全省第一;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69家,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7个,“罗平小黄姜”“罗平菜油”“罗平蜂蜜”“罗平黄山羊”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其中“罗平小黄姜”品牌价值达10.65亿元,位列国内生姜品牌第二。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2.96亿元,是年的倍。
70年来,罗平城乡面貌实现从破旧不堪到美丽宜居的历史性跨越。
新中国成立初期,罗平百废待兴,城乡基础设施非常落后。70年来,罗平统筹推进城乡发展,花海大地旧貌换了新颜。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1.6平方公里,是建国初期的27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7.56%,被评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
公路通车里程从年的公里增加到公里,行政村%、自然村99%通硬化路,“出门靠脚走、运输靠人背马驮”的状况已成为历史。拥有水库25座,有效库容万立方米。阿岗水库建设加快推进,设计总库容1.29亿立方米,预计年建成。建有大中小型水电站20座,水电装机容量98.5万千瓦,年发电量40.45亿度,被誉为“电力之乡”。4G网络、光纤宽带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森林罗平”“美丽县城”“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城乡人居将环境提升行动,全面推行河长制,森林覆盖率达48%,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7%,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乡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覆盖村村寨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2%,县城污水处理率达90.4%。如今的罗平,山更美、水更绿、天更蓝、空气更清新,激活了全域旅游“一池春水”。
70年来,罗平经济社会实现从封闭落后到开放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年,鲁布革电站建设形成“鲁布革冲击波”,打开了罗平认识世界的窗口,也让全国和世界认识了罗平。党的十八大以来,罗平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对外快速联通的南昆铁路、江召高速公路横贯罗平,曲百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通用机场完成场址论证,南昆铁路扩能改造、深圳至昆明高铁、罗平至昆明城际铁路、罗平至石林城际铁路等项目列入省市规划建设;组织举办21届国际油菜花文化旅游节、3届国际花海马拉松赛、2届国际小黄姜养生文化高峰论坛,罗平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罗平逐渐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目前,罗平同40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沃尔玛、屈臣氏、肯德基、碧桂园等世界强企业入驻罗平。
70年来,罗平人民生活实现从缺衣少食到迈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新中国成立初期,罗平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穷困日子。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罗平各族人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正阔步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是年的64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是年的倍。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累计减贫户人,贫困发生率由4年的8.08%降至年末的1.22%,成为全省首批、全市首家脱贫摘帽县。
9年确保剩余的10个贫困村退出、户人稳定脱贫,实现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产业扶贫、安全饮水、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保障、人居环境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脱贫成果持续巩固提升。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小学入学率达到99.97%,初中、高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79%、84.58%,“八化”建设经验在全国交流。医疗卫生长足进步,建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常见病就地就近就医目标。
70年奋斗波澜壮阔。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罗平翻天覆地的70年,是城乡旧貌换新颜的70年,是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砥砺前行的70年。70年的风雨历程,充分证明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新中国的伟大发展,更没有罗平今天的发展,更加坚定了我们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发展决心。
罗平——站在新起点、谋划新跨越!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旅游品牌化、城乡一体化、全域信息化“五化联动”,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县城”“美丽乡村”,推动罗平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奋力谱写好中国梦的罗平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罗平是一个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的理想之地;罗平是一个活力四射、投资兴业、追梦圆梦的好地方。欢迎世界人民到罗平来旅游观光、投资兴业,罗平将因你而精彩!
九龙瀑布(三)陆江涛摄
《多依晨光》袁国林摄
《高天流云》王纯摄
《锦缎》文萍摄
作为罗平发展的创造者和见证者,
你感受最深刻的发展变化是什么?
留言区等你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