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内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花地片言之赐,皆事师也羊城派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 https://m.39.net/disease/a_9335968.html

文/王华基

我读高中时,学校办有一个习作园地,叫《新苗》。其实是个黑板报,仿照报纸的版面编排,把稿件用毛笔抄写在大幅白纸上,再贴到可活动的木黑板上,定期出版,图文并茂,放在校园一显眼处,深受学生欢迎。

采用的稿件,必须经各班的语文老师审阅推荐。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就是积极给这个“新苗”园地浇水施肥的园丁。

以往我曾有稿件被《新苗》采用过,颇受鼓舞,于是又想投稿,写了一篇《难忘的那片甘蔗地》,勾起一段“甜蜜”的记忆。

我家在农村,就读的小学,离家有几公里远,要路过一大片田野,那里有一片甘蔗地。初冬时节,甘蔗最甜,县城的糖厂尚未前来收购,甘蔗地便成了我们放学路上的乐园。同村的几个小伙伴,常会钻进蔗林中去,掰几根甘蔗吃,有时还在里面嬉戏,捉迷藏。我自以为这稿子写出了我的真情实感,再现了少年的农家乐。

稿子交给语文老师后,却一直被压在那里。正纳闷时,我被老师叫去他的办公室。他问我这篇习作写得怎么样,我说:“还可以吧!”老师见我还有点沾沾自喜,于是加重了语气说:“放学路上,去偷甘蔗吃,多开心呀!你就是这样去教你的弟弟妹妹的吗?!”他若有所思后又说:“写文章也要有个是非观念,把丑的写成美,那是误人子

一些同学叫我们的语文老师“麦夫子”,或褒或贬,各有各见。别看他那么温文尔雅,有时也相当固执,特别是在是非观念上,不会随波逐流。他对我这篇习作的批评,越往后,我越体会到他的一片苦心。他不仅是在教我如何作文,而且还在教我如何做人。

最难忘的,是在我高考焦虑时,老师给我指点迷津。为填报高考志愿,我曾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去信告诉给在外地工作的父亲。回信很简单,希望我读师范,将来做老师就很好。看似云淡风轻,却让我犯难。

我知道我父亲,对教师是情有独钟,我的兄长初中毕业,便要他去报考师范学校,后做了小学老师、校长。我很敬重教师,但我有自知之明,我的嘴巴比笔更笨。

语文老师见我犹豫不决,便很坦诚地对我说:“我原来也没想过会当教师,曾想过最好去搞文学研究或文学创作……现在我反而越来越喜欢教师这工作,特别是教毕业班,很有挑战性,也很有成就感。”他沉思了一会儿,又说:“不过,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志向……你可报考我的母校呀,将来或有多个

我听了,精神为之一振。“行吗?”我说,因为我知道语文老师的母校是一所重点大学,也是我心仪的学校。“这就看你自己的决心啦,总要搏一搏吧!”老师并未给我过高的期望,只是淡淡地说。

后来,我在第一列表第一志愿,报了语文老师的母校。再后来,如老师所愿,我成了他的学弟。又再后来,不知是否因与教师有缘,我曾在一所医学院校做过几年学生辅导员,虽不是任课老师,但学生也叫我老师。以至后来我转去做别的工作了,偶尔见到已成了医疗专家的当年学生,还叫我老师,真感到老师的自豪!

编辑

在我高中毕业离校时,语文老师送给我一个精致的笔记本,上面写着一句赠语:“立志,修身,成才”。这个笔记本,我后来用作读书笔记,摘录了不少我曾阅读过的如《红与黑》等中外名著的词句,时不时拿出来阅读品味。非常遗憾,在一段特殊的时期,这个笔记本成了我沉重的精神负担,眼见风越吹越紧,我只好把它烧了。

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多少往事渐已淡忘。那个笔记本,就像被风吹走的一片叶子,飘落在我永久的记忆中。“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数十年后,让我有机会再将老师的赠语相传。

在我临近退休时,母校开展一项寻访校友足迹的活动,学弟学妹三人找上门来访谈,我也给了他们每人一个笔记本,写上老师当年给我的赠语。

后来,这篇访谈以“立志,修身,成才”为题,被收录到母校出版的寻访校友足迹一书中。这也算是对我老师的一个纪念吧!

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李力

审签

谢哲

实习编辑

邵咏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