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脚熟练地踏着风葫芦,那把陈旧的火枪中喷出的火焰瞬间融化了铁板上的一块金子……脱掉西装的郑涛,仿佛又回到了30年前八一市场的铁棚中。他娴熟地拨弄已经成团的金子,然后抡起小锤在操作台上叮叮当当地捶打起来。
捶打、加热、再捶打、再加热,反反复复中,一个闪着亮光的环形金戒指成型。“已经十几年没有再亲手打过一个戒指,不过,这个养活自己、养活一家子的手艺永远也不会忘记啊!”看着自己打造的成品,郑涛感慨万千。
当年那个16岁的少年,已过不惑,当年那个和师傅学徒的少年,已成为内蒙古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的副会长,包头彭记银楼的掌门人。
时代关键词
个体商户、品牌建立、高速发展
人物小传
郑涛,内蒙古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的副会长。年拜师学手艺,从一名学徒、银匠,成长为包头彭记银楼的掌门人。在声声捶打中,见证了包头*金珠宝业的辉煌。
这个手艺能养活自己
时光既有形,又无形。
年,年仅16岁的郑涛第一次看到了亲戚彭师傅在八一市场摆地摊打首饰,知道了什么是个体户。
当时彭师傅的生意很好,一个简单的操作台,一把椅子,一把火枪,几十锤之后,就打造出漂亮的戒指,师傅一天可以收入二三十元。
家里孩子多,工作不好找,看到师傅精湛的手艺,郑涛觉得这个可以养活自己。
那时的八一市场是改革开放之后包头最红火的地方,各种兴隆的私营经济中,只有彭师傅一个银匠。看到郑涛寡言、聪明又好学,考察了一段时间后,年彭师傅正式收下了郑涛这个徒弟。
郑涛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包头的经济开始复苏,挣到钱的年轻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