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香港天王刘德华发行了名为《美丽的一天》的唱片专辑,专辑中有一首名为“黑蝙蝠中队”的歌曲,荣登当年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这首歌描述了一名飞行员和新婚的妻子道别,去执行飞行任务,却不想成为永诀的故事。
歌曲最后一段歌词是这样的:
“台北机场跑道上,长长的迎接人群中,小孩都已三十多,而飞机载回来的是传说已久,从未谋面名叫父亲的英雄,传说已久从未谋面,名叫父亲的英雄!”
当年网络不发达,很多人听得一头雾水,这个黑蝙蝠中队是干啥的?为什么小孩的父亲一去三十多年才回来?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黑蝙蝠中队是蒋介石为讨好主子成立的低空侦察机中队,还有个高空侦察机中队叫黑猫中队,专门负责窜入大陆上空收集各种情报。
那么歌曲中的原型人物是谁呢?有些营销号说是张立义,还把他包装成英雄人物,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张立义是黑猫中队的人,并非黑蝙蝠中队。
那原型到底是谁?
综合各种资料,这个原型人物很可能是34中队飞行官李暋。
年5月29日是个阴霾的日子。34中队飞行官李暋照例和妻子孟笑波(女老师)话别。李暋昨天出任务,今早才到家。进门不到两小时,队上又来催行。估计两天下来,总共飞行时间有30多小时,也就是48小时不能成眠。
当天空*情报署先后派出两架B-17“八三五”、“八一五”号机同时对华南进行侦察,从广东南部进入大陆,前者向西,后者朝东绕行,虽然西区的航程较远,但云贵高原的空防较弱,一般公认是最轻松安全的航道,东区则相反,当时的广东拥是位于福建之后的二线警备区域,这个线路无疑是让“八三五”号机去*门关散步。李暋还认为自己运气不好而嘀咕了两句,后来事情的发展也证实了他的担心不无道理。
“八一五”号机先被大陆*队发现,但因其侦测区较小,加之低空飞行,而驻广西的航空兵并没有装备记载雷达,所以“八一五”号机成功的避开了解放*的追击。完成任务后,就出海朝台湾返航,先行离开了大陆境内。
而“八三五”号B-17轰炸机就没有这么好运了,自雷州半岛上空进入大陆后,以-米的低空飞至粤桂交界的山区时,被解放*的雷达发现,驻广东的解放*空*第18师副师长李宪刚亲自指挥,中队长蒋哲伦驾驶一架装备了改进型雷达的米格-17起飞前往拦截,在距离3,米的时候发现了“八三五”号轰炸机,米格-17在逼近至米时,2次开炮,重创“八三五”号机,飞机起火后失去操纵撞山爆炸,机组人员全部罹难。
“八三五”号机失事,当时*方的说辞是飞机在执行空投任务中,在广东上空失踪,机员生死未卜。事实上,所有侦察机坠毁,遗眷接获的通知都是“失踪”,而不是“死亡”。
在资讯封闭、*方刻意隐瞒下,家属总存着一丝希望,或许跳伞逃生、或受伤被俘。机组家属也长期对这些遇难人员抱有一丝希望,据机组*土文的儿子*力智介绍,他的妈妈一直不愿承认其父亲死亡的消息,因此每月仍领父亲的月俸,直到6年后,*的妈妈才向*方申请死亡抚恤,为他父亲立了衣冠冢。
然而,家属期待的奇迹并没有出现。一个偶然的机会,当年的机组成员的家属傅依萍无意中发现《全球防卫杂志》有篇文章,报道“八三五”号机出事的详细经过和葬身处所:该机机长李暋胞弟李华伟年开始探询此事,并有意将罹难空*成员遗骨迎回台湾安葬。傅依萍得知此事后,立即联络上该文作者刘文幸与李华伟,同时设法以新闻报道的方式与其他家属联络。
傅依萍当时担任《联合晚报》副总编辑,一连3天在《联合报》缤纷版推出半版专文介绍“西方公司”与34中队的特种任务,立即发生惊人的“广告”效果,三十多年来散居各地,未曾联络的家属陆续与报社联系,一周内就找齐了13位失事机员家属(陈亚兴在台无家属)。之后,家属便决定赴广东寻亲迎灵。
整个寻骨过程出奇顺利,中共中央与地方全力协助。李华伟为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长、在学术界颇负盛名,由恩平*协联谊会会长关中人居中协调,加上傅依萍在台湾媒体界的影响力,终于完成了第一桩在大陆寻获官兵遗骨且集体归葬。
年12月14日,在“黑蝙蝠”离家33年后,终于回到台湾,孟笑波母子收到了李暋的骨灰盒,孩子也终于见到了“传说已久从未谋面名叫父亲的英雄。”
黑蝙蝠中队的机组人员虽是勇敢的,但他们的间谍行为是可耻的,无论是美方还是台方甚至都不愿承认他们存在过,至于英雄?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