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内容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网络暴力抹黑救人者,只会加剧好人难做
TUhjnbcbe - 2023/7/28 21:16:00

文/江德斌

9月25日上午,上海一市场内,一名女童手扒扶梯双脚悬空,情况十分危急,好在两名男子挺身而出将其解救下来。26日,救人的丁先生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将孩子救下本是一件好事,但他们却遭到一些无端的指责,“有人说我救人的速度慢了,还有人说我救小女孩时,手放的位置不对。”(9月26日极目新闻)

“救人速度慢了”“手放的位置不对”“触碰小女孩私密处了”……诸如此类的“键盘侠”评论,貌似无比正确,可如果都听“键盘侠”的指导,救人者恐怕就要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了,能否顺利把人救上来,也未可知。这些“键盘侠”指指点点,是鸡蛋里挑骨头,以极其严苛的道德标准,审视见义勇为者的一言一行,看似在主持正义,其实是在搅乱网络舆论、混淆网友视听。

众所周知,在以救人为第一要素的前提下,如何快速、安全地将人救下来,才是最关键的问题。在命悬一线的惊险时刻,见义勇为者挺身而出,往往是发自于内心的勇敢,救人动作也受限于时间有限和精神紧张,大多属于本能肢体反应。如果完整地看救人视频,见义勇为者并不存在恶意行为,尽管反应慢一些、手摸到臀部了,但都不是主观因素,而是在紧急情况下的无意之举,并未影响到救人行为。

“键盘侠”用放大镜一帧一帧地仔细看视频内容,怎么样都可以挑出一些瑕疵来,毕竟见义勇为者并非专业人士,采取的也不是教科书级别的救人方式。但是,这样“挑刺”有意义吗?除了能满足“键盘侠”的发泄欲,对社会并无增益。而且,由于见义勇为者遭到恶意诋毁、网络暴力,造成了心理情绪波动,日常生活受到不当干扰,导致部分人心生畏惧,对是否该见义勇为产生犹豫和怀疑。

类似这样苛求见义勇为者的案例,在全国各地已经发生过数起。比如,安徽一女童头部卡入小区铁门空隙中,过路市民高先生帮助女童脱困,却因在救人中,手部靠近女童隐私部位,被人指责动作不妥当;广西一辆商务车发生事故后,车门锁死,3人被困车内,过路司机救出2人,1人不幸遇难,参与救援的司机都不同程度地被网暴。显然,如此苛求见义勇为者,在网络上已形成了一股不良风气,社会影响极为恶劣,应毫不客气地予以反击。

“键盘侠”的完美要求,自己也未必能做到,又何必针对他人?此种缺乏同理心,一味宣泄情绪,恶意歪曲事实,操纵网络舆论的做法,有违法律和社会道德,对当事人和社会均构成了伤害。因此,社交平台需要主动承担管理责任,将这些“喷子”言论清理掉,以免干扰他人。对于此类恶意中伤见义勇为者的行为,监管部门亦可主动出击,依法严厉打击,倡导网友理性发言,营建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羊城晚报时评投稿邮箱:wbsp

ycwb.
1
查看完整版本: 网络暴力抹黑救人者,只会加剧好人难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