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口将超越中国”这句话,说了N多年,都快听出耳茧子了,可在上周,似乎忽然就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联合国今年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公布了一个让中国人多少有点“失落”的数据——世界人口将于今年11月15日突破80亿;而全球人口从70亿增长到80亿花了大约12年,其中印度“造人”的贡献最大,按照预测,印度人口将于年超过中国,跻身全球第一人口大国榜首。
网上流传着很多这类火车“外挂”图片,以此说明印度人口之多(来源:网络)
有点喊了多年“狼来了”,一回头发现“狼”真来了的感觉。本来,按照联合国年的预计,印度人口估计会在年前后超越中国。如今看来,此消彼长之下,勤劳能干的印度人民生生将这一时间点提前了4年。
根据《世界人口展望》,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4.12亿,中国则为14.26亿。报告显示,印度“造人”的“速度与激情”仍将继续扩大。预计到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6.68亿人,而那时中国的总人口则下降至约13.17亿,成为世界人口第二大国。
一群到公园游玩的印度中学生,快乐写在脸上。近40年来,印度的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中国
中印发展轨迹相似
其实,撇开所谓的第一第二之争,从历史维度看,从古至今,中印两国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中国、印度同是文明古国,对应着人类四大文明发源地中的两个——印度河流域、*河流域,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遗产丰富;都曾被沦为半殖民、殖民地,某个时期都是积贫积弱之国;两国的经济发展进程非常接近,现在同属发展中国家,也都创造过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经济奇迹……
逼仄拥挤的农贸市场,在多年前的中国城乡也很常见
作为长久以来稳坐全球人口第一把交椅的国度,中国人常爱说“比什么都行,千万别跟我比人多”。所以,中国人走遍全世界,也只有在印度才能找到日常身边最熟悉的感觉——走哪都是人头涌涌,城市里哪哪都堵车。我第一次去印度时就在赶往孟买机场的路上碰到过一次超狠的大堵车,夜幕下公路上的车尾灯一眼望不到头。看着怕是赶不上飞机了,赶紧给航空公司打电话,结果航空公司说您别急,机组还堵在你们后头呢……
在印度拥挤的城市或偏远的乡村,摩托车都是不错的交通工具
在中国,每年引发人口流动最多的假期非春节莫属,而在印度,也有一个比中国春节更热闹的节日聚会——大壶节(KumbhMela),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印度教集会,参与者数以亿计,屡屡创下全球节日的吉尼斯纪录。
每逢大壶节举行,印度媒体都会贡献头版头条进行大篇幅报道
“大壶节”之名源自印度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相传印度教神明和群魔曾为争夺一个装有长生不老药的宝壶而大打出手,结果不慎将壶打翻,四滴长生不老药分别洒落到印度的阿拉哈巴德、赫尔德瓦尔、纳西克和乌贾恩四个地方。后来,这4座城市约定每3年轮流举办一次大壶节庆典,每个城市刚好12年一个轮回(另外还有每6年举办一次的半壶节,每12年举办一次的圣壶节)。
大量印度人从外地赶来参加大壶节
大壶节通常持续举行一两个月。每逢此时,印度的铁路公司、客运公司、航空公司都会加大运力,全力运送来自全国各地的朝圣者,那拖家带口人山人海的情形,便与中国的春运十分相像。
大壶节更似一个“英雄大会”,集齐了印度教各门派和各路高人
节日期间,除了来自印度国内外的信众以及游客,大批的尊者、上师、瑜伽修行者、苦行僧也云集于此。在长达月余的时间里,不同的门派以不同的方式,在这个“英雄大会”上向各界展示自己的“软硬实力”:有些人锦衣华盖、鼓乐喧天穿街过市;有些人则蜗居草棚,衣食无欲,以最原始、最艰苦的方式生活,传达虔诚的信念与坚定的决心。而大量涌入的外来人,绝大多数无法承受短期飙升的酒店房价,只能投亲靠友,或在临时搭建的营地人挤人打地铺,更穷困的就只能露宿街头。原本的城市人口承载量迅速扩大到好几倍。
据说拥有各种“神功”的苦行僧,很多长居于喜马拉雅山脉
那么,大壶节有什么魔力吸引那么多印度人千里迢迢赶来呢?大壶节又叫“圣水沐浴节”,其最重头的“节目”就是在某几个特别的日子里,信众在各路“圣人”的带领下,一起踏入诸如恒河、亚穆纳河等河流沐浴,祈求洗清自己身上的罪恶。上述4座城市中,又以阿拉哈巴德公认最蒙神明庇佑,因为当地是印度3条圣河的汇流处。
纳西克的戈达瓦里河,下饺子般的人群
你能想像密密麻麻看不到尽头的人群,在几乎一瞬间排山倒海般冲入河流里沐浴的疯狂画面吗?除了现场目睹,文字无论如何描述都无法帮你脑补。
过节了,孩子们自然是最开心
疫情下的神奇国度
虽然大壶节的生活条件如此艰苦,但千千万万的印度人却总是乐在其中,全情投入——或许是洗清了身上的“罪恶”,便能无恶一身轻,拥抱新的生活吧。
由于人口多,宗教多,据说印度官方认可的节日每年就有一百多个。又或许是因为这个国度贫富过于悬殊,生活在底层的芸芸众生太需要一些节日作为心理安慰,来调适生活的不易,所以即便是在年德尔塔变异*株酿成印度具有毁灭性的第二波新冠疫情之际,*府仍然坚持不取消当年的大壶节。
完成沐浴的人们兴高采烈地游行庆祝
悲催的是,后来许多专家所担心的“超级传播事件”最终变成了事实。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道称,大壶节举办地的官员表示,有人的检测结果呈阳性,其中包括数十名高级宗教领袖;一名祭司在确诊后拒绝隔离,乘坐火车千里返回家乡,随后村里有13人先后死于发烧和咳嗽;在中央邦中部的一个城镇,61名返回人员中有60人感染新冠……
印度流行病学家拉利特·康德(LalitKant)批评说,“一大群没有戴口罩的朝圣者坐在河岸上,高唱着恒河的荣耀”,这为病*的快速传播创造了理想的环境。“我们都知道,教堂和寺庙的合唱是超级传播活动。”
大壶节举行期间,僧人为贫困者布施斋食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在“躺平”*策等各种因素合力作用下,印度每日新增病例最高突破30万例,而以传播速度快为“矛”的德尔塔变异*株,迅速攻陷了全世界……
另一条与印度疫情和人口数据相关的新闻是,今年5月,印度和世卫组织就印度新冠死亡病例的具体数字起了争执。印度官方数据显示,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印度新冠死亡病例数累计为52余万例,但世卫认为,印度的实际死亡病例数应为万,几乎是全球新冠病*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这使得印度成为全球新冠死亡病例最多的国家。对此,印度中央*府表示强烈反对,认为世卫“所使用的数学模型的有效性和稳健性,以及数据收集方法值得怀疑”,不排除被拒绝进入印度市场的全球疫苗生产巨头是影响世卫的“幕后黑手”。
大壶节的引人之处是奇人异士多,这是一名长了几米长头发的僧人
人口问题是把“双刃剑”
多年前,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接受外媒采访时提出过一个“13亿乘除法”——“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这句话用在印度身上,同样适用。许多中国需要面对的问题,印度同样绕不开。
大量聚集等待观礼的人群
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以来就是一把“双刃剑”。乐观者认为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将享受到较好的人口红利。从数据来看,目前印度总人口的一半处于法定工作年龄段(甚至还有说约2/3人口,达9亿)。到年,印度还将再增加1.83亿该年龄段的劳动力。这意味着,未来30年新增的全球劳动力中,22%都将来自印度。
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一方面令印度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源于发达国家的全球“抢人大战”也早已开始。比如日本,据*府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国信息技术(IT)市场到年人才缺口可能达79万人,而印度每年工程学毕业生多达万,为应对人才短缺危机,不少日企竞相在印度招揽人才。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多家日企已经在印度设立IT运营部门,包括三菱UFG银行、索尼集团等。今年4月,日本富士通公司也在班加罗尔设立研究中心,与印度知名高校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进行合作。
印度历史人文积淀深厚,拥有38项世界遗产。许多建筑华丽精美,风景如画
但有喜也有忧。忧心者警告越来越多的人口将给国家发展带来重重难题。印度总理莫迪就曾毫不客气地指出,“人口爆炸”影响了印度的持续发展,他对此十分忧心。
众所周知,人口增长会给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引发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住房紧张、交通拥挤以及就业、教育、医疗等一系列令人头疼的问题,尤其在印度这种贫富悬殊,长期拥有大量贫困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印度农村,一对夫妇生四五个孩子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多数农村家庭生活条件和经济实力差,这使得他们的孩子并不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导致人口总体素质不高。
位于孟买市中心的泰姬陵酒店,建于年,是印度顶级豪华酒店。孟买是印度的金融中心,商业和娱乐业之都,也是印度富翁最多的城市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一份报告指出,受新冠疫情影响,年印度中产阶级人数减少了万,占全球减少人口总量的60%;与此同时,印度贫困人口增加了万,占全球贫困人口增量总数的60%。
该报告将中产阶级定义为“每日花销在10-20美元之间的人群”;贫困人口则定义为“每日花销在2美元以下的人群”。具体来看,疫情之前,印度中产群体达到万人,如今这一人数只有万人,削减了三分之一;而印度的贫困人口预计已经达到了1.34亿,是疫情之前(万)的两倍多。报告指出,在这种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年印度的贫困率从最初预测值的4.3%急剧上升至9.7%。
一列火车经过买孟市区。铁路两旁是大量城市贫民的蜗居之所
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实际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即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减去人口增长速度。对于即将“加冕”人口第一大国的莫迪总理,现在最苦恼的恐怕是,过快增长的人口几乎抵消了国民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这些本来还不错的成果,无法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是不得不用在了维持新增了人口的原有水平上。
所以,也不是什么事物多了就一定好。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多的红利还是更多的麻烦?古人云“过犹不及”,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吧。
人口如何均衡发展是个长期问题,放下关于排名的纠结,中国已经明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未来的发展之路,中国与印度两个人口大国,还是一起加油努力吧!
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
撰文
苏碧青
图片
苏碧青(除署名外)
责编
冷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