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吴冠中,还是陆俨少,笔下的江南都是水墨,都是初春或浅秋。看多了西方大师的油画,或是神秘的教堂、或是高贵的宫廷,和江南毫不沾边。上海文化人喜欢的江南,近的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远方即*山周边。*山迎客松及其邻近的徽派非物质遗产宏村,向来都是上海及海派画家的最爱。如刘海粟大师就曾十上*山、也到过这宏村。
不过,我眼中依然是国画的天下。今年的仲夏,当张东麟的《宏村斜阳》出现在我眼前时、顿觉这油画江南的凝重感非同寻常。询问了日常交往的不少文人雅士,也都告知这油画的江南更需匠心独运。
《宏村斜阳》cmxcm画布油彩
这《宏村斜阳》气度非凡,留白的空间里凝聚着乡愁的白云;还有那些背包客的脚步都跟着时光一起凝固。这也不禁让我想起,自己的半百岁月中和安徽有限的几次交集。我的姑父徐良仓是安徽人,但他说不清楚安徽的简称为什么是徽而不是安。求学复旦大学历史系本科期间,班上唯一的安徽同学蔡骐(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和我说:了解安徽嘛,了解他家乡芜湖是个好办法呀!我就跟着他,从北站出发坐了八小时的绿皮车,利用假期到芜湖游学去了。他的父亲是安徽名校芜湖一中的校长,非常博学和热情,于是,我白天跟着蔡骐寻访古迹及老街,晚上就听蔡校长讲授文化典故。换言之,我第一次安徽之行的最大收获,就是蔡校长让我知道了啥叫徽派建筑以及宏村的存在,那可是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了。
本世纪我就去过一回安徽,目标就是已经声誉鹊起的宏村。那是年的春天,太平猴魁飘香的时节,领队是沪上媒体泰斗级人物吴振标(曾任《文汇报》总编辑),同行的还有金福安(曾任《新民晚报》总编辑)等大咖!我们是在告别迎客松、从细雨绵绵的*山下来之后,于傍晚到达神往已久的宏村。此时夕阳就像如今张东麟佳作的场景,居然穿云而出,照在我们身上别样温暖。一只红蜻蜓油画般地暂停在小荷的尖尖角上,被吴振标的数码相机迅速地定格。黛瓦白墙、马头飞檐尽入眼底,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尽在身后。很快,我们发现一个个年青的身影都在操弄画笔;没去打扰这些美术学院高足,细细观察:有素描、钢笔画、水彩画,却唯独没有油画。吴振标觉得好奇怪啊,说是油画怎能缺席呢?
记得我当时回答是:油画高手大概不知道宏村这个宝地吧?金福安先生却很肯定地说:宏村这么有名(当时还没有网红的提法)、新民晚报就图文并茂报道过好几次,相信一定有油画家已经来采风过,这油画家也许就是居住在市区的上海本地人,也许已经是旅居海外的华裔,反正是新民晚报的忠实读者,只是目前不知道罢。这是我遇到的文化自信的绝佳案例了!吴振标则嘱咐我有消息就通报。
作者(右)与吴振标先生交流海派文化
吴振标见多识广、人脉丰富,却是万宝全书缺一角,即他不认识反映宏村的油画家。可是,我也一直没有具体的消息,直到十二年后的春季才出现端倪。在武汉出席本科毕业三十周年同学聚会之际,我遇到了蔡骐教授和不远万里从澳洲赶回的吴文静等诸多老同学。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全家三代都是新民晚报忠实读者、上海虹口区出身的吴文静告诉我,她和先生曹主华在墨尔本的事业早已经稳定,儿子和女儿都是当地著名大学的高材生,生活无忧无虑,就是乡愁常常在梦里。好在她一家有位共同的知音——海派油画家张东麟,也是从虹口移居澳洲。
海派旅澳画家张东麟
吴文静还具体介绍到:年出生的张东麟,很早就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张东麟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随后任教于中国纺织大学(现为东华大学)服装学院美术系。他早期主要作品有《船厂抒情》《晨的节奏》《地平线》等,展示了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社会的旭日喷薄景象。张东麟于年移居澳大利亚成为专业画家,本世纪以来受家乡上海和江南区域等国内艺术氛围感召,逐步参与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开发和公益活动创作。他的作品,以浓郁的乡愁风格被各级*府机构、企业以及诸多私人收藏。
张东麟(右)和虹口老乡曹主华墨尔本叙谈乡音
近年来,张东麟多次或应邀、或省亲,每每眷顾江南,总是以现代手法,打破时空局限,将和风细雨的故乡打造成了凝聚乡愁、浓郁情怀、未来可期的不朽佳作。观其作品全部,充满发展张力,像是昂扬的主旋律,细品某些局部,又觉笔法细腻,仿佛夜光下的思乡曲。我想这一定是吴文静等海外游子内心的共鸣吧!
除了年诞生的《宏村斜阳》——这样意境深远、催人心动的画布上的游子吟,张东麟还有一组被称之为光明行的江南古镇写意系列。有艺术评论道:他将二十三个历史文化名镇及部分特色名镇、村落巧妙地重组融合在同一色调的画面,完成关于江南幻梦的大胆畅想。而在我看来:在张东麟的油画世界里,色彩就像蝴蝶一样的自由的,笔端带着大海一样的深情却又收放自如,那格局上远方的空间就是心灵的故乡。《宏村斜阳》告诉我的,就是走得再远、梦里还是故乡!
从徽派建筑的精致角度及其周边自然风景环绕而言,另一个叫婺源的地方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婺源方面的旅游部门及宣传部门负责人,总是在推介活动中强调自己的景色丝毫不亚于宏村。然而我以第三方角度观察后发现:去宏村的游子很多,寄托的是留恋,去婺源的游客更多,挥洒的是留影,一年四季这两个徽派名地随时都有绝佳的全景式创作素材。可是,宏村留下的是可遇不可求的经典画作,婺源几乎每天都产生高像素照片。一幅油画,大概就是两地间的差距吧!
我还发现,和张东麟这位杰出画家产生共鸣的还有他的家乡——即被称之为海派文化源头的上海市虹口区。上海市地方志办主任洪民荣研究员告诉我:虹口的海派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早在年上海开埠之际,虹口就凭借水路相连及交通便捷的优势,使得海内外移民、侨民大量积聚,形成“华洋杂居、五方共处”格局,虹口也成为上海的重要通道和近代工商业创办最早的地方。海派文化也因此得以在虹口酝酿和发端,这也是吸引鲁迅把余生都献给上海的最核心理由。
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良好的文化生态和便利的生活条件,又使虹口成为一大批文化人、海外画家和革命者工作生活的乐土。张东麟很清楚自己的家乡虹口经过岭南人、犹太人、日本人、英国人、俄罗斯人和国内外其他各地人口的迁徙建设,留下了大量的名人故居、工业旧址、优秀历史建筑、石库门民居和三片历史文化风貌区。这些凝固的海派文化载体,不仅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更成为虹口推进海派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所以,当家乡发出呼应时,他欣然赴约!
三年前的8月22日,一场名为“弘扬海派文化,留住城市记忆——《虹口百景》主题画展”在上海市*协展厅开幕。共有位画家,历经余天的创作,通过油画、国画、水彩、水粉、剪纸、版画等六种形式,将虹口的幅历史风貌、发展新景跃然纸上!不久,我和其他观摩者一样感知到:一幅超大油画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她的名字叫《海派文化的发祥地》,而作品原创画家正是旅澳虹口游子张东麟。张东麟后来告诉大家,他和合作者吴介平为创作花了两个多月,通过精心构图,将前后百余年近70个建筑和元素,全部体现在这幅宽6米、高1.8米的画面上。他还特地强调说“虹口拥有上海体量最大、品类最全的石库门住宅,改革开放以后,又有大量的新建筑陆续建成,我离开上海去澳洲三十年了,回来亲眼目睹了这一巨大变化。在这幅画中,特意将此做了从左到右、从暗到明的处理”。而这气势,正如同浩荡长江正在滚滚向前。
油画巨作:海派文化的发祥地
这幅油画巨作,自然被家乡的虹口区*府永久性地收藏了。为了张东麟和其他海外艺术家及虹口赤子寄托乡愁、抒发情怀,虹口区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等重要领导部门积极支持下、兴办了上海海派文化中心,而张东麟的油画巨作即安家于此。上海海派文化中心位于四川北路公园内西侧,建筑面积近平方米。前年初夏建成开放后,已初步形成以四川北路公园为原点,辐射虹口、*浦、静安等海派文化重要区域的“海派文化圈”,成为上海重要文化地标和公共文化空间。
这个崭新的文化空间离虹口资深居民吴振标先生的家特别近,好想陪这位报业泰斗去看看张东麟的油画巨作《海派文化的发祥地》。我也特别想告慰金福安先生,他当年如此自信预言过的宏村油画巨匠也找到了,果然是新民晚报的资深读者、旅澳画家也是虹口原住民的张东麟。
当然,我也想告诉张东麟大师:其熟悉的《新民晚报》今年9月9日将迎来九十华诞!与时俱进、永远年轻的《新民晚报》如今也有了自己的新媒体,其中的一个名字如同海纳百川的魔都风范——金海岸!
张东麟最新作品《在阳光下系列》40cmx40cm年作
九月,新作品将在《年上海艺愽会》上展出
金海岸工作室
作者
王泠一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图片
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
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