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上个世纪80年代如何航拍吗?在上海有一位摄影师叫陆杰,在航拍技术不高的80、90年代,二十多岁的他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绑在老式飞机下从高空按下快门键,从苏州河、*浦江到整个上海,过去四十年,他的镜头触及方方面面,全景扫描式地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变迁,为飞速发展的上海留下了20万张珍贵的城市影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资料库。
在他看来,自己的拍摄方式像在做社会调查。为了拍摄了苏州河沿岸的变迁,他从苏州吴江坐船一路进入上海,跟船民同吃同住。在追踪拍摄苏州河边最大的棚户区改造时,他在附近小旅馆租住了两年,靠着坚持和居民话家常捕捉到了一些珍贵瞬间。
年,陆杰成立了一间城市影像工作室,开始加快对底片的梳理编辑工作,因为素材丰富,“要什么有什么”,王家卫、金宇澄及许多学者都是这里的常客。近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来到了也位于上海长宁区的这间工作室,在这里,墙上、地上摆满了陆杰各种各样的摄影作品,有宏大壮阔的城市航拍作品,也有身处时代变迁下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面孔。
陆杰说:“我时常觉得很幸运,我们这一代人亲身见证和记录了时代的巨大发展,同时又能享受到这种发展成果,用新的技术手段继续完成这项工作。”对于记录城市变迁,他有一种使命感。当下,他仍然每天深入上海的街头巷尾,继续用镜头捕捉城市新变化,一度被助手笑称为“一台摄影永动机”。
摄影师陆杰
陆杰工作照
拍摄苏州河时,他跟船民同吃同住
苏州河沿岸的居民
“上天”又“入地”
记录苏州河沿岸40年的变迁
苏州河,是吴淞江上海段的俗称,它起于上海市区北新泾,至外白渡桥东侧汇入*浦江。苏州河沿岸是上海最初形成发展的中心,流淌的河流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变迁,也沉浮着无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从前苏州河承担着重要的运输功能,河道上停靠了很多的运输船只。而如今苏州河已变为景观河,当年停靠的运输船只难见踪影;河岸过去的码头已被一幢幢居民楼代替;原本是低矮的楼房也变成了摩天大楼。
这些变化都可以在摄影师陆杰的作品中寻得痕迹。上个世纪80年代,生长于上海的陆杰就以苏州河作为切入点,从苏州吴江出发,跟着船民一路坐船进入苏州河段,捕捉下不同时期船民及沿岸人们的生活片段,从起点到终点,这一路陆杰拍摄了四十年。
“我们从吴江坐船一路进入上海,跟船民同吃同住,直到到达终点。”陆杰说,自己的拍摄方式有点像社会调查,不是满足于记录下好看的风光,还要能捕捉沿岸的变迁。那时陆杰会在船上一连呆上四五天或是一个多星期,直到船民停泊装卸货物,才有机会下船稍作停留。
“拍摄普通人的生活是很难的,要让被拍摄者不抗拒镜头,表情动作自然流露,交流十分重要。”在拍摄苏州河边最大棚户区改造时,陆杰就曾被当地居民赏了一只“飞碗”,后来在附近小旅馆租住了两年,靠着坚持和居民话家常才捕捉到了一些瞬间。
年代,浦东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整个上海都开始飞速发展,建筑高度不断刷新。因此陆杰开始进入苏州河沿岸的工厂、高楼,甚至“上天”航拍,从更广阔的角度记录下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除了苏州河项目,后来陆杰还拍摄的*浦江沿线、世博园区、外滩等,四十年间,他一次又一次冲上高空,几乎是扫描式的日复一日不断捕捉上海整座城市的变化。
过去航拍技术还不高,为什么还坚持去航拍?陆杰说,这是因为自己一直有一个空*梦。中学时征兵入伍,班里体格最小的他最快通过了入伍体检,但却因为体重不达标失去了当空*的机会,而是做了一名海*,但是他的“飞行梦”一直不灭。
离开部队后,陆杰进入上海画报社成为了一名摄影记者。期间他有机会接触到了航拍,终于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自己冲上云霄的梦想。
“那时候坐飞机的机会本就不多,能乘飞机进行拍摄那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当航拍的机会真正来临时,我当然要好好把握!”陆杰回忆道,那时能用的都是老式小飞机,因气流舱门不能随便打开,为了能放开手脚完成拍摄,只能将自己绑在飞机底部。飞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高空强大的气流、强烈的紫外线和晕机,一次一次让自己的生理和心理达到极限。很多时候也会想放弃,但在暗房中看到冲洗出的航拍照片,“那种震撼和成就感还是让我克服一切,一次又一次地上天。”
从胶片机、数码相机到无人机,随着时代发展,陆杰的摄影装备也在不断更新。“我时常觉得很幸运,我们这一代人亲身见证和记录了时代的巨大发展,同时又能享受到这种发展成果,用新的技术手段继续完成这项工作。”陆杰感叹道,“现在城市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每天出门,总感觉有拍不完的题材!”
年的小朋友
和拍摄对象做朋友
捕捉普通人最动人的瞬间
对于有着敏锐观察力的陆杰来说,上海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是自己想要记录的画面。
年儿童节,陆杰刊发了一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孩子的照片。其中一张“哭出乌拉”的面孔引起了许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