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其磊
捧,《广韵》释之曰“两手承也”,但用两手“捧”,显然太麻烦太费力,且有坠落摔跌的危险,所以一些聪明的人为图省事也为图省力,在调动主观能动性的情况下,渐渐发明出一种不用手“捧”却比手“捧”更有效的方法——用嘴捧。
“用嘴捧”是俗名,俗名之外,它还有个比较文雅的名字——吹捧。吹捧,不分对象、性别、年龄、职业,不论亲、友还是八竿子打不着的陌生人,只要你想,人人适用。用嘴捧,虽然省时省力,但也有非常大的弊端——被捧者很可能听不到。花费一番功夫,结果被捧者没听到,那番经营已久的“好意”“善心”岂不是“白瞎”了?“白瞎”的事,多数人是不干的。所以,被逼无奈下,聪明的人又发明了另一种“捧”法——用笔捧。用笔,得用手。无手,不能握笔。于是,“捧”的本义——两手承也,再次得到彰显,不同的是,握笔只用一手即可,另一只则可空出做其他的事,比如端茶杯、抠脚趾。一只手完成了原本两只手才能完成的事,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况且“用笔捧”还有一样“用嘴捧”无法比拟的好处:“用嘴捧”有被捧者听不到的风险,但“用笔捧”就不同了,白纸黑字(还可以写在竹简、羊皮上),保留时间长,今天你看不见明天给你看,明天看不见后天给你看,后天看不见下个月给你看,下个月看不见十年后给你看,十年后你死了给你的后人看。总之,不怕你看不到,就怕你不“大叫”。鉴于“用笔捧”的效果实在太好,许多人纷纷转向,或改嘴为笔,或嘴笔齐用,千言万语,排辞造句,“捧”得个天花乱坠、不亦乐乎。
捧,对被捧者来说是好事,对捧人者来说更是好事。被捧者受捧,不但可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