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内容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杂文回家吃饭成都晚报
TUhjnbcbe - 2023/9/19 20:43:00

○陈其浩

《回家吃饭》是央视财经频道的一档挺受居家百姓欢迎的服务类节目,其不仅仅是指导人们做美味佳肴,更是让人品尝酸甜苦辣的百味人生,末了还会久久地在你的耳畔长留一声“回家吃饭”的温馨呼唤。由此,不禁让我想起儿时父母呼唤我及弟妹回家吃饭的悠长悦耳声音,感觉好亲切。

是的,一个人长大成人乃至成家,回家吃饭,算得上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也是日常生活中赏心悦目的一件幸事,即使你工作再忙,到点了也得争取回家吃饭,与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某年我到上海出差,见到一位朋友每天得倒三趟公交车才能从单位回到位于上海火车站南广场附近的家。每天这样不厌其烦地奔波腾挪,为的是什么?不就是出自如小鸟归巢般的原动力以及对家的那份依赖与眷恋?人成天忙碌,有家可归是幸福的,不论这个家是富有的还是贫穷的,总比无家可归来得实在和安然。否则,那个一贫如洗的董永怎么会动情地吟唱出“寒窖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样的肺腑之言?于此足见家的磁场何等强大,谓其是一切原动力的发源地也不为过。人活于世,背井离乡,无家可归,终究是最可悲哀的事,古人将其喻作惶然凄苦的“丧家之犬”;而有家可归,则让人多了几许温暖,几许期盼,几许力量,于是便有了几多“归心似箭”的感人故事。你瞧那个“力能拔山”的楚霸王项羽,霸业小成后即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人评述项羽鼠目寸光,小农意识严重,我倒认为他憨直可爱,尽管其在获得短暂胜利即急着东归,意欲摆阔扬威乡里,多少有些沾沾自喜的意味,然其“一阔就想家”的本真心态,并不失人子的原始情愫,比之现今那些“一阔脸就变”,抑或“为阔不归家”的衮衮诸公,不知要纯朴多少倍!

书至此,不免对那些成天在外应酬,花天酒地,在觥筹交错中迷失自我,老是忘记回家的诸君,起了些许怜悯之心。都说人生苦短,你经常不回家吃饭,闲暇时不多陪陪家人,却三天两头陪着外人喝小酒打呵呵,大半生都是在与他人的虚与委蛇中、在玄虚喧哗中度过,你说这种声色犬马的人生能过得实在么!前些年流传的工资、老婆基本不动之段子,局中人究竟是幸还是哀?某些人为了自己的仕途,为了自己的财富,对外人点头哈腰,低眉顺眼,陪吃陪玩,大把的时间全耗费在交际场上,而多陪陪老婆孩子或者父母,竟成了其家人望眼欲穿的奢望,想想都让人心寒!

由此可见,回家吃饭,说寻常也寻常,说不寻常也不寻常。吃饭是人生常态,但在哪儿吃,意义则大相径庭。吃在家里,这是亲情使然,是游荡之心的自然回归,哪怕是粗茶淡饭,也是倍感亲切;吃在酒家,那终究是客,纵然山珍海味填满肚子,纵然“宾至如归”充塞耳畔,毕竟让人感觉少了点什么。因此,恋栈者稍一比较,便“心有戚戚焉”。进而言之,“梁园虽好,并非久留之地”——花天酒地,乐不思蜀乃至迷失方向这类事,根本不是脚踏实地的恋家者的人生追求,也不是一个顾家者应有的人生态度。

其实,回家吃饭,也不仅仅是吃顿饭这么简单,往深里琢磨,那则是天伦之乐,是家之所以成为家的一个亘古不变的内含深厚的基本模式。换言之,是亲情的召唤,是人性的回归,更是作为人子人夫的一种家庭乃至社会的责任。再说,老百姓平时喜欢念叨“家国情怀”,看重的就是那份敢于担当的真性情,如果连家的观念都十分淡薄,你还指望他能够自觉无私地报效国家么?

花木兰代父从*,离家越来越远,早已“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而今更多的花木兰、花木郎则是出外潇洒忘归,其缘由或者是唱高调的“公而忘私”,或者是打埋伏的“金屋藏娇”,或者是步其后尘的“及时行乐”,全然不顾妻儿乃至父母的感受与焦虑。久而久之,爷娘唤汝声从户外的呐喊逐渐演变成“狗仔子,回——家——吃——饭——啦!”

循声而思,那句贫困时期耳熟能详的问候语“吃过饭了吗”,如今早已被“回家吃饭”的召唤声取代,真的是世事难料,令人惊诧!

1
查看完整版本: 杂文回家吃饭成都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