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陈亮
实习生杨睿通讯员刘行棠
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百年校庆前夕,学校组织校史编写小组,委托专业人士在档案资料中找寻学校的历史足迹。伴随对华师附小校史研究的深入,一所历史名校的百年辉煌愈发闪耀。
百年来,华师附小一直保持试验小学最新教育、便利师范生实习的办学初心,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完善校舍设备,逐步发展壮大。
百年初心未曾变
据统计,华师附小自创办以来因战乱、办学规模扩大等原因,共经历9次易名,13次迁址。几经波折,华师附小却仍旧秉承着最初的历史责任与教育使命。即使在抗战烽火中,学校的文脉都不曾断绝。
文献显示,华师附小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广州市立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市师)于年2月创办的广州市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市师附小”)。市师附小成立之初,其设立的主旨便一是“试验小学最新教育”,二是“谋求市师学生实习之便利”,并明确指出,市师附小办理进展,直接影响师范生,间接影响全市小学教育。
作为“实验小学最新教育”之地,市师附小课程分配合理,极其重视自然学科与历史、地理等课程教育。当时此类课程共计个课时,比国语还要多8个课时。
课程设置表
“谋求市师学生实习之便利”一言,说明市师附小与市师关系十分紧密。林砺儒先生曾任市师校长之职,他将师范与附属学校的关系形容为骨和肉,同时指出附属学校具有四项效用:国民教育所、普通教育模范所、普通教育研究所以及教生练习所。任职期间,林砺儒的教育理念得到落实,市师附小与市师相辅相成。
回首百年,华师附小一直不忘办学初心。抗战烽火中,华师附小同民族命运共浮沉,奔波流离之际,却始终不忘协助当地办理教育。中途的停办、复办,华师附小也不曾忘记初心。
文理学院附小编写的《附小概况》部分内容
年5月,推行进步措施的林砺儒被迫停止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院长一职。不久,时称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附属小学的华师附小于年前后停办。经过将近7年时间,在一次复办未果后,附小于年得以复办,复办地址位于石榴岗校址科学馆一层。
经过查证,复办学校是停办附小的延续,附小的传承从来未断。原因有二:一是两所学校办学目的一致,都是为了便利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社会教育系学生实习,方便文理学院和法商学院教职员子女就学;二是附小主任人选仍然沿用旧制,由学院教育系推荐。
时至今日,华师附小作为华南师范大学等小学教育师范生的实习基地和全省小学教育实验基地,始终引领着广东乃至华南小学教育的潮头,具备很强的示范性、引领性与创新性。
百年沧桑迎巨变
跟随师范学校的升格、改组、迁徙,华师附小最终扎根于石牌这片土地。经历百年沧桑,华师附小的课程设置、校舍设备、教师和学生人数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据悉,市师附小初创时就非常重视自然科学课程,为学生设置了公民、历史、地理、卫生、自然等科目。近年,华师附小又重新要求从一年级开设科学课,更为重视自然科学。
近年来课表
除此之外,华师附小的课程不断向美育靠近。学校以小学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美好教育”为课程设计出发点,从美育与自身、美育与自然、美育与社会三个维度系列出发,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划分了人格课程、才智课程、健体课程、艺术课程和环境课程五大领域。
尤其是华师附小推行的“一班一特色,一班一非遗”课程方案,不断引领全体师生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共计46项非遗传承,每个年级一个系列,各班项目不一样,各具特色。从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到学习传统手工艺,课程内容不断递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美育过程。
在校舍设备方面,起初市师附小建于市师校内,地方较为狭窄,后搬迁至临街之惠济东仓,地方稍广,但是设备仍是简陋。即便如此,市师附小各项功能用房仍能得到保证,除普通教室外,还设有特别教室(音乐教室、形象教室、手工教室),另外,还开辟有园艺场、粤秀园,以及其他校舍若干。
设备旧表
负责研究华师附小校史的华南师范大学档案馆、华南师范大学校史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副高)陈海平告诉记者,就齐全度而言,当时市师附小的校舍情况,以目前的标准看都不落后。但受到经济社会条件的影响,市师附小校舍设备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时至当下,华师附小在保证基础教室及特殊功能教室外,还努力打造五园八馆,致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倡导馆舍育人。
设备新表
家长职业和生源情况方面,市师附小和勷勤大学附小的生源主体排名前三的均为商、*、教育界,其中商界出身的生源最多,超过*界和教育界总和。如今,华师附小的生源则大都来自大学教职工群体及部分广东省引进人才的子弟。据调查,华师附小建校至今,学生人数从初创时仅三班80余人,到年人,再到年人,最终发展到当前华师附小本部人,实现跨越式发展。
市师附小各级学生人数比较图
市师附小的生源情况
勷勤大学附小的生源情况
数次奔波理校史
在严谨、翔实的校史背后,是附小校史编写小组夜以继日的反复校对、反复考证。
作为校史编写小组主要成员,陈海平逐页翻查海量缩微胶片资料,从年前的系列的档案文献材料和照片中,慎重地考证出华师附小的百年历程。
百年的时间跨度,一度给陈海平考证华师附小校史带来不少困难。据了解,陈海平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才逐步梳理出附小的历史发展脉络,其间他数次奔波于华南师大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广州市档案馆以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地。
“附小在年前后停办,当时手上缺乏有关复办附小的史料。”陈海平介绍,在此之前和之后各时期中,附小校名虽改,但办学始终不曾中断,唯有此次。考证复办情况对于论证附小的办学历史至关重要。为此,陈海平在查询了大量研究论文之后,发现“蛛丝马迹”。随后,他立即前往省档案馆调阅相关资料。经进一步考证,附小虽然停办7年之久,但复办学校仍延续了附小的办学主旨,“由此看来,附小的传承不曾断过。”陈海平说道。
随后,年6月3日,陈海平参加了华师附小建校年份及校庆工作论证会,有理有据地论证了学校百年的校史,最终华师附小将年定为百年校庆,并开始积极筹建校史馆。
很快,困难又出现了。“新中国成立前的几位校领导的任职信息不全,一再翻阅已掌握的史料,却始终不得详情,在广东省档案馆和广州市档案馆也无法找到相关史料。”陈海平表示,在梳理华师附小历任校领导名单及任职时间表时,研究工作一度无法继续推进。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前往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检索,竟发现意外之喜——由广州市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自行编印的珍贵资料《市师附小概览》。陈海平如获至宝:“书中内容异常丰富,对附小办学历史和历任领导入职、离职时间及原因等有清晰说明,并详细介绍了其课程设置情况、学生情况及设备情况等,极具研究价值。”
教职员表
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学校供图
责编
孙唯
校对
谢志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