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巴黎圣母院,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是浪漫巴黎的标志性建筑,还是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在19世纪初写下的传世经典?
这座位于塞纳河畔的哥特式教堂,是法国建筑的一座丰碑,也象征着一座文学的丰碑。
1月3日,在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的“巴黎圣母院增强现实感沉浸式展览”现场,举办的一场文化沙龙活动——“在黄浦江畔,与巴黎圣母院浪漫邂逅”,通过别开生面的圆桌对谈、直播导览等形式,将巴黎圣母院的建筑之美与文学之美同时呈现于观众眼前。
本次活动由展览的共同引入方——欧莱雅中国和上海久事美术馆,联合上海译文出版社、和新民晚报社举办,特邀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张智,策展人、艺术脱口秀创始人罗依尔等嘉宾,与现场观众一同开启一场法国浪漫文化之旅。在这一别具意义的展览现场,主办方之一的上海译文出版社举办了的首发仪式。
欧莱雅北亚及中国首席企业事务与公众联动官兰珍珍表示:“有一位学者曾经说过:‘雨果将巴黎圣母院精神化了’。年多年来,巴黎圣母院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不断新生,不只是因为它是建筑艺术的奇观。它所见证的历史史诗、和以它为灵感诞生的文学、歌剧等文化作品,也不断滋养着它,让它真正成为了一座属于全人类的精神文化殿堂。期待更多的中国观众和读者能够透过这些创作,来感受巴黎圣母院的精神力量,一起让巴黎圣母院所凝聚的文明之美生生不息。”
艺术脱口秀、圆桌对谈……一场法国浪漫文化之旅就此开启透过巴黎圣母院的“花窗”,我们得以窥见法国文化一景。活动现场,罗依尔带来了一场以“浪漫的法国艺术”为主题的脱口秀,从法餐聊到法国建筑、法国绘画,向观众生动讲述了又“浪”又“慢”的法国文化。
而汤惟杰与张智则在圆桌对谈中深入交流了巴黎圣母院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张智细数了一系列发生在巴黎圣母院中的人们熟悉的故事,包括大仲马小说《玛戈王后》的主人公玛戈王后与亨利四世的婚礼,以及拿破仑的加冕仪式,让观众对巴黎圣母院有了另一层历史维度上的认识。
他认为:年的那场大火为什么会令世界都感到惋惜,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栋建筑,更成为了法国一种文化的符号,成为后世无数文化艺术创作的主题和素材,包括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还有音乐剧、电影、展览等等。对历史建筑而言,今天的人们就是未来历史的参与者。
而汤惟杰认为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同样与历史息息相关:“雨果在法国甚至整个欧洲的文学写作中开启了一种新的模式,他赋予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建筑一种特殊的生命。他在写巴黎圣母院,告诉我们,在差不多五六百年的时间里面,建筑是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变化,门、阶梯、雕像,甚至整个形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这跟欧洲或者法国的历史、宗教的变迁等等都紧密联系在一起。”
正如嘉宾们在圆桌对谈中所言,历史建筑不可能一成不变,毁坏也是构成它现在形象的一种力量。年,我们为这座人类文明的瑰宝遭遇意外大火而心痛,也见证着它在这些年的修缮中一点点重焕生机。今日,我们以全新的科技将巴黎圣母院这座地标建筑的魅力细致呈现,也以崭新的版本为《巴黎圣母院》这部经典名著添上一笔浪漫色彩,正是希望我们能与这座不朽的丰碑一起,重获力量与希望。
插图珍藏本《巴黎圣母院》现场首发,展现名著“文学之美”《巴黎圣母院》是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版插图珍藏本·世界文学名著”系列的第18部作品,为法国文豪雨果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讲述了大教堂时代一个美与丑、善与恶的故事。经典名著本身的魅力,结合管震湖先生出色的译本和独一无二的装帧设计,使这套书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黄昱宁致辞时介绍道,“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提到‘建筑艺术是人类伟大的书面语言,一切人类思想在这部巨书中都有它的一页’。他曾经担心印刷术会扼杀建筑这种艺术,不过在当时这部小说最终推动了巴黎圣母院的修缮工作。时至今日,我们知道,对巴黎圣母院的再次修缮也仍在继续中,相信这座承载着丰富历史的人类最美好的建筑之一即将在不远的将来焕发新的生机——正如我们每一次用崭新的版本推出《巴黎圣母院》,用我们的想象力将这部不朽的巨著再次带到读者手中。”
新版《巴黎圣母院》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封面的“玫瑰花窗”——据本书责编黄雅琴介绍,封面金属花窗采用金属浇铸工艺制成,力图复刻巴黎圣母院主花窗的造型和神韵。除此之外,书中约百幅插图拆自一本法国古董书,运用艺术品级制版工艺放大15倍对原画摄入,再进行描图调色,力求还原原画细节,线条丝丝入扣。而这一著名的花窗设计在展览中亦有多处呼应:现场的装置、图画、照片……无一不向观众还原着巴黎圣母院花窗造型的独特魅力。展览与书籍的结合,让巴黎圣母院的美穿越百年、跨越千里,深入每一位观众与读者的内心。
在展览中沉浸式体验巴黎圣母院的“文明之美”沙龙活动的举办场地——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正在举办巴黎圣母院全球首个增强现实感沉浸式展览的亚洲首展。该展览由欧莱雅集团独家赞助,巴黎圣母院公共修复机构和法国科技公司Histovery联合策划,在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支持下,由久事美术馆和欧莱雅中国共同引入中国,让这座艺术瑰宝在黄浦江畔“重生”。
沙龙活动开始前,艺术脱口秀创始人罗伊尔率先通过新民晚报的镜头,为观众进行了一场直播导览。罗伊尔点开手中的平板电脑,带着观众“回到”年那场举世瞩目的大火,再一路追溯历史的脚步,通过巴黎圣母雕像、描绘巴黎圣母院建造过程的画作等,穿越巴黎圣母院数个世纪的峥嵘变迁和历史故事。展览还通过AR技术还原了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工作和场所。令人“身临其境”的沉浸式展览,成为了这场文化沙龙活动最呼应和契合的背景。
新民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马笑虹表示:“我们很高兴能够在这次展览和新书的传播中尽自己的一份力。我们希望让更多的公众能够走进外滩18号这座历史建筑,了解巴黎圣母院的前世今生,感受这一世界文化瑰宝的无穷魅力。”
由于观众的热情高涨,原定于1月2日结束的展览将延期至1月8日,让更多人有机会一睹巴黎圣母院的风采。上海久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吴屹峰表示:“此次展览,久事美术馆非常荣幸能携手欧莱雅中国,让观众通过AR技术,沉浸式地领略巴黎圣母院年来的历史荣光。我们今天非常有幸能为大家带来这场全方位、多角度的浪漫法国文化之旅,并共同见证《巴黎圣母院》小说最新珍藏版的发布。期待各位观众和读者,能通过此次文化沙龙,更好地感受巴黎圣母院独特的人文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