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水雄
12月25日,一个冬阳暖暖的日子,和学校党员同志们一起走进岳阳老城记忆体验馆。这是个安放在老城区芋头田社区旮旯里的几处老房子改造而成的去所,从外看与周边当下构建基本同年代,走进去也能明显看出微造型的刻意,但不影响一种时代的带入感,不影响每一个追索历史年代的主观意愿。
桃花井、梅溪桥、洞庭渔歌、岳阳古窑……青烟砖铺地,小烟砖砌墙,铜环双扣的原色木门,方条格窗,透着久旧,透着熟稔。一幅幅黑白的照片在清水砖墙间拼接着,细腻又粗暴地拉扯着视觉和话题,把逼窄的巷道延伸到很远很远。熊奶奶细数着邻墙隔壁的舞台与探望,把一份喜乐忧憾压缩到一声笑骂里,然后,用脸上荡漾起的青春涟漪,勾来綦阿姨的陈年往事,汇聚层层叠叠的年代漩涡,直到烟波浩渺的洞庭炊烟里起了渔歌,南正街的绿豆冰棒涨了一分价格……脚步才又有了折折回回行走的意思。
岳阳老城于我来说是没有什么回忆的,因为与它鲜有交往,就算当年在它的心脏位置求过学,也是陌生地、怯怯地浅尝辄止了一丁点儿,全没有在乡村胡天海地的轻松与随意。如果说完全陌生也不确切,小时候接过父亲割芦苇带回家的纸包糖,听大人们讲起岳阳城的水泥路,加上黑夜里的构想,老城又有些熟悉和亲昵。如今穿过新城,追寻光阴的脚步,回绕连廊巷道,有穿越时空的诙谐。那泥腥的烟火,那黝黑的檐沟,让人仿佛能听到叮叮咚咚的雨打芭蕉,又让人萌生一丝端出躺椅蒲扇轻摇的欲念,转身,同志们或已熙熙闹闹地热聊,或独自细数起了青苔的枯荣。
岳阳老城记忆,绕不开古楼的忧乐风雨,绕不开洞庭湖的博大浩淼。岳阳人的母亲湖,它不但带来了丰沛的水资源,更将一种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技能传承千年之久,这种技能就是制作窑制品。在老城记忆馆里,非遗文化岳州窑传承人周国防教授像一叶扁舟穿行在历史的长河中,用工匠精神唤醒着岳州古青瓷。薄而细的开片青釉,宛如一层妙曼的薄纱,堆塑、雕塑栩栩如生;生活用器、文房用品、工艺品等,品种令人目不暇接。
说是湘一党日活动,却还有一份偷师窃艺的向往。参与活动的小殷与小闵老师就是冲着岳州古窑文化而来,将参观后的感悟带进了课堂,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殷群瑶老师带领孩子们透过泥塑面具,一起见证千年前的文化;通过触摸面具,体验陶艺不一样的温度。通过巧手,赋予作品新的灵魂与生命。闵华老师带着孩子们捻一个尔,塑一个我,让孩子们通过亲手制作陶艺来体验玩泥的快乐。在传承里记忆,在记忆里传承。
行走中的历史,热烙着穿行中的感伤,历史了事,历史了光阴与妥协。把记忆传承,让传承成为记忆。然后,把自己装进某人或某些人的记忆馆里,把自己,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