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内容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张峻见证往事
TUhjnbcbe - 2024/12/21 19:05:00

晚年,胡克实因多种肺部疾病的困扰,最终医治无效,于年6月27日20时在北京逝世。胡克实病逝后,于今一直把老伴的骨灰放在家中,准备进行树葬,同先走的小女儿葬在一起,与绿树为伴。

胡克实的病逝,牵动了众多老团干的心,许多年高体弱,甚至重病在身的老团干,不顾酷暑,在7月13日赴灵堂为他送行。高勇说到这些,眼圈都红了:“克实同志的逝世,我虽有预感,但又感到突然。他长期疾病缠身,但我又觉得这种慢性病已经多年,不至于走得太快。4月21日,医院看望,他还坐着同我谈了一个多小时,未料到这竟是同他的最后一面。”高勇说:“于今同志电话告知我噩耗时,我实在感到悲痛,想起了我们当年在关东店工作、生活的日子,想起了在共青团中央办公大楼工作和挨批斗那铭心刻骨的日子,更想起了在牛棚共同度过抗逆流的辛酸日子。”

“窗外阴沉细雨稠,忽闻噩耗泪盈眸。病床一面成长别,灵体三躬送远游。梦绕情牵关东店,铭心刻骨共青楼。年来每忆牛棚里,大节冰坚抗逆流。”高勇的这首七律,表达了对老领导特别的怀念之情。

作为中国青运擎旗手、中国科技立法倡导者和开创者的胡克实走了,告别他所挚爱的人们远行了。而他受人爱戴的领导同志形象,将永远铭记在几代青年的心中。不走的,是他的精神与灵魂……

第12章

雷锋,解放前是一名孤儿。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入学读书。参加工作后,多次当选为劳动模范。年参军,两年多的时间里,立功三次,还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和“节约标兵”。年8月15日因公殉职。年3月5日,《人民日报》等发表了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随后,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分别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共产主义精神品质。从此,学习雷锋的活动在全国展开,而且不管政治形势如何变化,雷锋精神都经久长存。“向雷锋同志学习”逐渐成为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动员口号。

每年的3月5日,也成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纪念日。“学习雷锋”的标语随处可见,成为一种时代风景。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毛泽东的题词并非在当年的3月5日,而是在2月22日;最早刊登毛泽东主席为雷锋题词的媒体不是《中国青年》而是《新民晚报》,且目前发现多份毛泽东为雷锋题词的手迹。

在因公殉职之前,雷锋事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干一行爱一行,工作专拣重担子挑,主动给灾区人民捐款,做了数不清的好事,从不留姓留名……许多单位邀请他去做忆苦思甜的报告,还有一些小学校聘任他为校外辅导员。

年8月下旬,时任沈阳军区工程兵宣传处报道干事的张峻,来到抚顺的一个工程兵连队。他在寻找一位名叫雷锋的普通士兵。此前,张峻拿到从下面连队里转来的两封感谢信。这两封信分别来自抚顺和平人民公社和辽阳市委。信中都提到一个名叫雷锋的战士捐款的事迹。

到了连队,张峻见到刚刚入伍八个月的雷锋,身高一米五四,体重不到一百斤。看到张峻带着相机,雷锋主动对张峻说:“您先给我照张相呗,张助理员。”张峻一愣,心想:“雷锋只是个上等兵,而自己的军衔是大尉,一个新兵敢提这样的要求?”他便对雷锋说:“你想拍个什么样的照片?”雷锋说:“拍个雄纠纠气昂昂的。”张峻笑了,说:“那你得回去拿枪。”

十分钟之后,雷锋背着枪,穿着军装来到张峻面前,胸前还挂上了两枚鞍山先进生产者的奖章。几分钟之后,雷锋肩头挎枪,眼神向上45度的照片被定格。这是张峻拍摄的第一张雷锋照片,成为日后的经典影像。

张峻在雷锋连队采访一周,采访后写了一篇报道《节约标兵雷锋》,交给沈阳军区《前进报》总编辑。文中提到雷锋勤俭节约的事迹以及苦大仇深的家庭出身。总编看后对张峻说:“还有这么个典型啊,沈阳军区正要找这么个忆苦思甜的典型。太好了!但是你写得不行。”总编要求张峻将稿子改写成忆苦思甜的类型,并于国庆节前交稿。张峻觉得自己写不了,希望组织上派两个人与他一起写。随后,包括新华社驻沈阳军区的两位记者在内,一共四个人组成了一个小组,进行稿件写作。因为两封感谢信和雷锋的出身,此时,雷锋已经被安排在自己的连队做忆苦报告。写作小组的几个人再次下到连队听取报告,张峻同时拍摄了忆苦报告的照片。

最终这篇稿件从勤俭节约扩展为忆苦思甜,并以“毛主席的好战士”为题发表在年11月26日的《前进报》上。这是较早有关雷锋事迹的报道。据悉,年11月10日的媒体上刊登了雷锋抢救水泥的事迹,这是目前发现最早报道雷锋事迹的日期。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峻见证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