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民企走到“四十不惑”,创一代开始进入交班季,创二代渐次登场。在民企传承过程中,创二代与父辈有什么样的冲突?遭遇过哪些困惑?他们展现出怎样的个性?羊城晚报联合广东省青年企业家联合会、广东粤财信托有限公司、广州工业经济联合会、广州市企业联合会和广州市企业家协会深入调研,推出《经济新动能民企新力量创二代来啦!》,与您一起探寻答案。
策划:吴江统筹:孙晶李卉
文图/羊城派记者王丹阳孙晶实习生石艳晴
身为岭南画坛代表人物陈永锵之子,高瘦卷发、一袭白衣、石洗色长裤,爽朗爱笑的陈志彦,坦诚地回应着所有关于父亲、传承及创业的问题。年过四十岁的“陈公子”爱玩,也很会玩。他没有子承父业成为画家,却涉猎了陶艺、室内设计、古琴等领域,创办稼轩琴坊和“渔歌唱晚”艺术空间(画廊),以文化传播工作者的身份,一直活跃于广州的文艺领域,
陈志彦说,他和父亲之间,不是“子承父业”,而是“子成父业”。这句话来自于其父陈永锵的评价,陈志彦认为,既是鼓励,也是肯定。
从“渔歌晚唱”到“板桥草堂”
今年中秋节前,陈志彦在广州雅居乐剑桥郡,他的新的文化空间举办了一场雅集。飘着栀子花香的硕大空间中,有古琴、父亲陈永锵笔下奔放的木棉、葵花等画作,也有由陈永锵画作衍生出的新文创产品,还有一众各有所长的文艺好友,畅聚一堂。“这里是番禺南村镇,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都是番禺人。我们所在的社区文化中心,地处南村镇板桥村和草堂村之间,让人联系起郑板桥和杜甫”。
陈志彦解释说,如今诗意栖居番禺南村,致力传统文化的社区构建,从白鹅潭的‘’渔歌晚唱’’再到番禺南村的’’板桥草堂’’,冥冥之中就是缘份。父亲陈永锵说,艺术的本意是让自己的思想自由和快乐,进而感染旁人。在陈志彦看来,文化传播也应如此。
“辛劳日夕闲愁少,坦荡平生知己多”,是父子二人共爱的句子。“一个人有自己值得追求的事业,就不会有闲心去思考人生的愁苦,一个人能够做到内心坦荡,朋友们也会以诚相待。”陈志彦解释说,这是人生最好的姿态。
像哈雷一样御风而行
本来家在广州,由于父辈的特定生活轨迹,陈志彦的童年是在田野上奔跑度过。父亲忙于事业的追求,母亲忙于生活的张罗。远在上世纪80年代,陈志彦偶然回城看望爷爷,爷爷会开着一辆当时还罕见的摩托车,带着他在当时人车皆稀的东风路上兜风。这种御风而行的自由,让陈志彦多了机车情结。
后来陈志彦特意买了一辆哈雷摩托,就是为了纪念与爷爷的摩托情结。父亲陈永锵则把人的命运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讲给儿子听:命就像是车型,有的人生来是奔驰、有的人生来是拖拉机;运则好比行驶的道路,无论是拖拉机上高速还是奔驰走泥泞道,都不是好的匹配。人要找到适合自己车型的路,走适合自己的命运之路。
如今,人生上半场即将过去,陈志彦觉得自己的命和运是什么?他稍微思考下,认真回答说,“我希望自己是一部哈雷摩托车,有情怀、向往自由。四十不惑,我已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要什么。我想的人生路应该也是一条并不崎岖的顺遂之路。”
喜欢经典粤语老歌的陈志彦,最爱唱的也恰是一首《漫步人生路》,只因歌词契合他的人生态度。“父亲是画家,但他从没有要求我成为画家。”陈志彦坦言,父亲在绘画上的成就他很难超越,所以他的人生另辟蹊径。父母给了他足够的自由去选择自己喜爱的事。
天下武功,唯真不破
“很幸运成为我父亲的儿子,我很自豪”。事业有成,但陈志彦从不回避父亲的光环,强调自己事业是基于父亲的东风。当初创办稼轩琴坊是因为父亲“老夫聊发少年狂”想学弹古琴。虽然父亲最后琴未学成,陈志彦却因父亲一个浪漫的文化期望,把琴坊变成广州市级非遗。
他跟人开玩笑说,“我就是广州著名的‘啃老族’”。但言归正传,陈志彦认为,他和父亲的传承在于“子成父业”。他从父亲那传承的不是具体技艺,而是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审美能力。
之于自己刚考入大学的儿子,陈志彦显得放松,他说,“父亲给了我足够的成长空间,包括尊重、启迪与自由。我如果能给予我儿子同样的尊重、启迪与自由,就没有什么需要担心的。”至于家族传承没有秘诀,一切自然而然就好。(更多新闻资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