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的读书精神
上学之前,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后来跟自己玩的人越来越少,问问才知道他们都去了学校,我才对读书有了期盼。
再后来,我被告知,读书是自己摆脱贫穷的唯一途径。贫穷是什么我也不明白,所以对读书依然一知半解。直到父亲过世,家庭陷入困境,才开始明白了什么是贫穷。了解贫穷的可怕后,才深刻理解读书的重要性。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读过幼儿园,我们那时能上学前班都算奢侈,大多数都是满了七岁直接上一年级。和现在的孩子比起来,我们真是输在了起跑线。现在作为老师的我也在想,一个输在起跑线上的老师是否能把自己的学生教好,危机感时刻充斥着我的大脑。
我读的是镇里的中心校,其实方圆几公里也只有那么一个学校,所有的孩子必须到那里才能读书。每天早上为了不迟到总是很早便出门,冬天天亮得晚,拿着电筒和松树油做成的火把便出门。早上吃的是油炒饭,就着一碗吃一个星期的油辣椒。我读书从不迟到,每天都能到学校参加早读,甚至有时候还能帮老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现在的人无法理解那种快乐,那种能读书的自豪感,甚至有时候打架以后都会很凶的告诉别人一句话:“我这个星期一天都没迟到,你呢?”那是多么了不起的攀比方式,现在孩子们的生活好了,攀比的方式却已经慢慢改变,改变得很难理解。
我的老师总是喜欢用竹条子打手,或者让孩子站在雪地里去反思。记得有一回,因为我作业没写,班主任田老师喊我到雪地里写作业,作业写好才能进教室,整个人趴在雪地上瑟瑟发抖,写作业的手被冻得通红,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在冬天不写作业。虽然下课喜欢和同学打雪仗,但要趴在地上写作业,真是受不住一小时。我是怕老师的,老师的话堪比圣旨,只要是他们安排的事情我一定谨慎的办得妥妥帖帖。现在回过来想,这也许不是害怕,更多的是尊重。
因为尊重老师,从老师那里知道读书能让我们见到更美好的世界。老师喜欢跟我们说他自己去过的沿海城市(说不定他只是去打过工)有多么繁华,夜晚满街的霓虹灯,人们出门坐车,从来不走路,所有人家里住的都是洋房(那时候还没法理解现在的商品房二三十层楼的样子)。其实在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放在那时却是世外桃源,羡慕得不得了。
因此,我们开始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读书。我们还被告知如果不好好读书就会像某某人一样打工,在老师的描述里打工总是那么的可怕。所以每天回到家里想尽一切办法做完家务后学习,那时的家务实在不少,比如上坡割猪草、砍柴、种地或者收割农作物等等。最起码要做饭,把牛羊鸭等从坡上辇回来。特别是春忙时好多家长都要求娃娃不要去上学,留在家里帮忙干农活,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讲这是多么痛心的事,但又无可奈何。毕竟家长会拿吃不上饭,交不起学费之类的言语加以恐吓,妥协是大部分孩子的选择。反之也是这些事情让读书的孩子们更加珍惜读书的机会,我们不想长大以后继续父母每天不停干活的生活,暗自下觉醒要读书出人头地。
读书,让我们从村里面走到了镇或者乡里面。现在乡镇已经无法构成思想差异,村县都已无信息差异。那时候我们看到的世界突然豁然开朗,原来世界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山清水秀,还有高楼大厦。就好比刚生下来的娃娃,对所有的事物都充满好奇,这种好奇也潜移默化的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只要好好学习就能去县城,就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北京天安门想去就去,哪有什么东西是自己想要的呢?还有什么事情是需要自己心心念念几年都可能实现不了的呢?因为他们有父母,只要是他们想要的父母都尽力满足,因此对于读书的需要就不那么强烈,也就不会那么努力的读书,也没有我们那时受得了读书的那份苦。
从无法理解到想要读书,再到读书变成必须,到最后迫切想要读书。一定会让孩子对读书认识深刻,这类孩子也被称为寒门学子,他们大多数成绩能出众。我那时也让自己保持着对学习的好奇心,告诉自己没有什么苦难不可克服。这好比战士的勇敢,遇事能越挫越勇,对所有事情无所畏惧。
直到现在,我们才会明白。现在的学生逐渐失去了那种把学校当作战场,把学习当作战斗的激情。其实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这份激情,失去的是一代人优良的学习传统和对知识无限求知的探索精神。
作者介绍:王继琼,铜仁市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发表于《意林》、《人民代表报》、《彭城晚报》、《铜仁日报》等报刊杂志,一个爱好写作的90后乡村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