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二十一个中国记者节。11月8日,广东省新闻界庆祝第二十一个记者节活动在广州举行。当天通报表彰了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年度广东新闻奖和广东省第十四届新闻金枪奖、金话筒奖的获奖者,以及广东省新闻战线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优秀演讲人。
据悉,在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评选中,广东省共有11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其中一等奖3件,二等奖2件,三等奖6件,获奖数量、获奖档次、获奖面均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羊城晚报社社长刘海陵获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广东新快报社首席摄影记者夏世焱获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优秀演讲人,并现场作《逐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主题演讲。
照片拍得不够好,是你离得不够近
年,夏世焱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便进入新快报成为一名摄影记者,今年的记者节是他从业以来度过的第十五个记者节。工作以后,夏世焱参加了很多重大事件的采访报道,包括年的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地震,以及后来的玉树地震、雅安地震等等,很多同事戏称他为地震专家。
玉树地震的采访经历令他最为难忘。高海拔加上连续一周时间高强度的采访拍摄,夏世焱的眼睛严重发炎水肿,救护人员检查之后建议他马上撤离震区。但是当天恰逢全国哀悼日,夏世焱坚持做完了当天的采访,才被急匆匆地送出灾区。他最后拍摄的照片被中央档案馆收藏,也荣幸地被授予全国抗灾救灾优秀摄影家的称号。
那次的经历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就应该冲在最前面,就像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卡帕所说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相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多年以来,夏世焱一直用这句话鞭策自己,一有重大事件都应当主动要求冲锋在前。
用镜头讲好身边事
十五年前从我第一次踏进报社那一天起,我便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记者?夏世焱说,直到今天站在好记者讲好故事的舞台,他才真正地找到了答案——时刻保持初心。
十五年的记者生涯,不知道自己按下了多少次快门,每一次的拍摄都让我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这份职业的责任与使命。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的初心就是用镜头记录历史,用镜头讲好我们身边的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
年一次短暂的支教经历,让夏世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那是在重庆酉阳县的一个寒碜的村小,只有三间瓦房,窗户透着寒风,几十个孩子被分成三个年级在一个教室里上课。两个代课老师既要教学还要负责给孩子们做饭。亲眼见证这样的场景让夏世焱很是感触,后来他将这里的故事拍摄成了一组图片报道,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当地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立即部署为孩子们重新修建了一所崭新的校舍。
有一天,校长给我发来了一张图片,上面是一群孩子站在崭新的校舍前面,他们的手高高地举着一张红纸,上面工整地写着几个大字:‘谢谢夏叔叔!’。在那一刻,夏世焱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感动,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从那以后,他将自己的镜头更多地对准身边的小人物,去讲述他们的故事。先后拍摄了重症患儿家庭、城市孤儿、流浪歌手、创业青年等等。通过这些报道,让更多的人看到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需要我们关怀的人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尽管这些人都身处在不同的困境之中,但他们依然坚忍不拔,为自己的梦想奋勇拼搏。夏世焱说。
用6年时间见证乞讨家庭的成长与梦想
今年9月,是广东工业大学级新生报到的日子,在入学新生中,00后男孩朱阅阳的励志求学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他来自一位在广州乞讨十几年的家庭,一家五口只有朱阅阳和弟弟身体健康,在生活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朱阅阳成功考上大学,让梦想照见现实。
这个动人故事的见证者与讲述者,正是夏世焱。这也是主题演讲《逐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故事原型。
从年在街头偶遇这个家庭开始,夏世焱用心用力用情,花了六年时间跟拍记录,见证这个家庭的成长与梦想,直到梦想成真,朱阅阳踏入大学的那一刻。期间,他保持耐心的沟通,尊重采访对象的隐私,并几次自费远赴河南跟拍,与他们之间形成了既是朋友、更是亲人的关系。
一个故事讲述了6年,也感动了无数人。很多人问夏世焱,用六年的时间跟踪拍摄阅阳一家的故事,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很简单,就是用镜头讲好故事的这份初心,给了我最大的勇气。夏世焱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