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统筹陈晓璇姚轶懿文/何宁
编者按
这是“双减”政策下的第一个学期,也是全国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起始点。
“双减”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如何正确读懂“双减”?教育供给体系到底该如何改革?“双减”下教育生态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学校、社会和家庭该如何贯彻执行这个政策?社会各界该如何各司其职……
新学期伊始,在羊城晚报社、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指导下,由“课外喵”特约,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与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联合策划推出《“双减”大家谈》系列访谈节目,邀请粵港澳大湾区各个地市的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大咖、高校专家、社会学者、中小学校长、家长代表等做客《羊城晚报》演播室,让各方针对“双减”政策分享自己的独到见解,为“双减”的落实提供权威引领。
我们到底该如何正确理解“双减”政策出台的大背景?“双减”的关键环节有哪些?如何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家长在“双减”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学生“减负”了,老师就“增负”了吗?“双減”后,家长就可以“躺平”了吗…...
《“双减”大家谈》第一期,我们邀请了教育专家、校长和家长代表,分享不同身份的不同见解。
本期主持
陈晓璇
羊城晚报教育健康部副主任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本期嘉宾
吴颖民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首任会长
李卫东
广东省政协委员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校长
林兆均
羊城晚报社要闻编辑部主任孩子现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级
只有减去校内和校外过重的作业负担
才能腾出时间全面培养人才
羊城晚报:减负对义务教育来说并非新鲜事,这一次的“双减”政策从出台到贯彻落实的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这个政策呢?
吴颖民:这次的“双减”政策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规格非常高。“双减”突出要减的有四个方面:一是减校内的作业;二是减校外的培训;三是减家长的教育支出;四是减家长培育孩子过程中付出的过多精力。如果这些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减不下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无法落地,德育很难得到加强,智育中的核心素养、思维能力以及全面的素养也很难得到落实,更别说加强美育、体育、劳动教育了。这是涉及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
如果孩子们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校外培训上,那就涉及一个问题:谁来培养人?我们应该恢复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学校教育是孩子基础教育里的主要供给方,而不是校外培训机构。近些年我们看到,校外培训已经占据了孩子太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不仅是放学后,还包括周末、寒暑假,如果让这种态势继续延续下去的话,孩子们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业成绩上了,这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也严重影响了我们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的目标。
学校作业要减量提质老师精选试题是对孩子最大的关爱
羊城晚报:这次“双减”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要向学校教育要质量。学校该如何去优化供给来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呢?
李卫东:“双减”政策下,我觉得学校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第一,学校作业要减量提质。现在很多中小学机械的、反复训练的作业太多了,而且占用了学生太多的时间,很多小学生回到家如果速度慢一点,往往要很晚才能做完作业,所以这些没有质量的作业一定要减掉,取而代之的是高质量的作业,这就要求老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多布置一些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的作业,并且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分层分级布置作业。我们常说,老师精选试题是对孩子最大的关爱。老师还要强化责任意识,作业要精讲精练,不要把孩子的作业压力转嫁给家长。
第二,学校要提高课后的服务水平。广东省教育厅提出了“5+2”,就是周一到周五5天,学校每天延长2个小时课后托管时间。这样就比较好地解决了家长接送孩子的问题。课后托管尽量让学生把未完成的作业做完,老师可以答疑,这样就不用把作业带回家,也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双减”确实缓解家长焦虑学习习惯和效率才是家长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