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内容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廊道上的文化记忆智者对话之悲欣才子唐仲友
TUhjnbcbe - 2025/2/21 20:11:00

-11-:26

浙江新闻客户端

“小邹鲁”金华,文化资源丰富、地位独特。为充分挖掘、展现这一丰富的资源,提升浙中生态廊道的文化内涵,金华市政协文史委联手市社科联、市方志办、市文物局、市档案局、市婺文化研究会和金报全媒体中心、金华晚报、浙江新闻客户端、金华之声共同推出“廊道上的文化记忆”,寻找八婺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文化力量。

作为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与吕祖谦、陈亮是浙东的三名主要的学派代表人物;他首创经制之学;他少有才名,聪慧超人,却被朱熹六次弹劾。他的一生悲欣交集,留给后世极大的争议,这个人就是“悲欣才子唐仲友”。

智者对话,对话智者。我们今天一起说说“南宋的唐仲友”。一提起“唐仲友”,走访婺州市门巷“唐宅”,一路觉得是在雾气迷蒙中,那里有一个“悲欣交集”的才子。唐仲友作为金华历史名人,走的是中国封建社会读书人常走的一条道路。唐仲友,字与政,号悦斋,出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南宋前期只活了54岁。20岁高中进士,开始当官,官至江西提刑官,却未到任)。49岁开始赋闲职主管武夷冲道观,直至郁闷终老。

对话人物名片

王文政原武义县档案局局长

《吕祖谦与浙东明招文化》一书的主编、主笔

问: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唐仲友,您会怎么说呢?

王文政:悲欣才子唐仲友。唐仲友他47岁以前“説斋”真“悦”,少年得志,一帆风顺,当官与做学问并行顺溜;48岁以后至今“説斋”不“悦”,一路倒霉,只有教书谋生,以学术为“悦”。

问:他少年得志,有什么故事吗?

王文政:唐仲友实在是一个既明确又模糊的谜一样的才子。他20岁高中进士,属于学霸、考霸一类的;26岁又一跃考中博学宏词科,属于牛气冲天的——金华府考上进士的人很多,考中两科,而且后者是博学宏词科的,只有2人。另外一个是吕祖谦,而吕祖谦是27岁时半年内考中两科的,吕祖谦那时已经是朝野公认的才子。唐仲友这么牛,跟他的身份背景是有关系的。首先唐仲友出生于金华名门望族唐家,南宋以后全族就有17人中进士。他的父亲唐尧封官至礼部侍郎,为人为官非常耿直,因直谏而成名臣。绍兴年间(绍兴二年至绍兴三十年)的29年中,唐仲友父子两代4人中进士,5人当官。当时只有吕祖谦家族可以一拼。其次,唐仲友四兄弟,没有拜过老师,靠的是“少承家学,家庭之间,自相师友”,也就是说,唐仲友是父兄开蒙学成的。而当时吕祖谦家族则是依靠师承为主,家传为辅的。更重要的一点是唐仲友本人聪慧超人,过目成诵,诗文有盛名,他还懂医术等。

问:还真有学者风范。我知道《金华县志》留下他的诗文中,有《续八咏》好诗8首,隔数百年与南朝时的金华(时称东阳郡)太守沈约对唱。以他的诗意,增强了金华的美感。别的好诗,还有写金华的吗?

王文政:《续八咏》,这是他临终前一年,谪居深山回家后,写了献给家乡的好诗。他在诗中竭尽赞美双溪与北山一带的风情。我特别深刻的一句——有《双溪占胜地》,而双溪“连赤松之佳气,过三洞之刚风”,联想丰富,意境辽阔,堪为名句。其他的诗句不多,我得知还有4首。值得一提的,比如歌颂金华山三洞的,《石洞》一首,我念几句:“……决流作瀑飞短虹,小阁踞坐尘虑空。萧然一笑出山去,廻首峻壁纷青红。”真有李白豪迈诗味。而在《续八咏》第七首中,歌颂到冰壶洞,说“在冰壶兮心腑快,吸琼华兮毛骨轻”,带有浓浓的屈原骚体诗气味。

问:据我所知,唐仲友不仅在学术上名动天下,作为婺学大腕,还特别擅长“经制之学”,请问,什么叫“经制之学”?

王文政:他以精深的史学为基础,以诸经为本源,从12种类以上古典遗著中广搜博引,提炼实学。他首创之“经制之学”,据经史以明制度,以古察今,经世致用,在当时影响颇大。所谓经制之学,简单说指的是远古三皇五帝、主要是文、武、周公三代的治世之道,唐仲友的经制之学以《周礼》为核心依据,就是以周公创建的礼乐文明秩序为核心源头,给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世之道的借鉴范本。唐仲友的代表作就是《帝王文政经世图谱》。

问:他的《帝王文政经世图谱》,我见过您收藏的两个版本,存世版本最早的是什么?

王文政:民国以前已知留下5个版本。四库馆所辑明代《永乐大典》本最为通行。清代《四库全书》收入。永康《续金华丛书》也收入了。民国时商务印书馆出过一套5册,建国后中华书局重印该版。最早的版本当然是宋刻本,是唐仲友门人金式等人帮助刊刻的珍本。

问:在历史上,唐仲友不仅“才气冲天”,他的“臭脾气”也很有名吧?

王文政:对,唐仲友不但才气冲天,而且少年得志,一帆风顺,又是学有所成……,因此他的孤傲自信,特立独行的特点也很鲜明,甚至很少与同城同郡的、学术上同调的吕祖谦兄弟、陈亮等来往,这与他的家庭与经历都有关。唐仲友天性廉直,处世一点不世故,更不圆滑,直接的表现之一就是说话不谨慎。因此难免给人一种“恃才傲物”的印象,不知不觉中得罪人。如上所述唐仲友的经制之学,作为浙东学派大腕、实学大家,自然成为当时被首先打击的靶子;而孤傲自信不谨慎的言行,又成为打击的契机。

问:这就是前面你说的,唐説斋,到了从“悦哉”,转到“不悦哉”的地步了,这个节点有什么故事?

王文政:年,浙东台州刮起了政坛台风。也就是唐仲友48岁,太守台州第三个年头,处理台州大饥荒赈灾后的第二年,新任命江西提刑的圣旨已经到了,正是他如日中天的时候,朱熹作为钦差,来到台州考察赈灾等情况,突然一连六次上奏朝廷,弹劾唐仲友,真是不倒不罢休!这个在宋末周密《齐东野语》等笔记有生动描述。

问:弹劾唐仲友的起因、与罪名,朱熹连续六状弹劾中,罪证多达五十多条,涉及面很大,能具体说一说吗?

王文政:传说朱熹状告唐仲友的起因,有三种说法,都是时人揣测而记录下来的。而朱熹状书中的罪名,我主要说说三条。一条是“催税扰民”一事,大概是上一年台州大饥荒,唐仲友为了紧急赈灾,所用手段动到了当地土豪劣绅的利益,被高文虎等人利用了不满情绪,煽动告状——所谓民告官吧。第二条,告唐仲友与官妓严蕊滥交,后来被一些人津津乐道。唐严交往肯定是有的,不过按当时的制度,是属惯例之中的。大概由于唐严太过张扬,而被高文虎。朱熹利用而已。还有第三条告唐仲友假公济私,挪用公款刊刻书籍。南宋淳熙年间文化发达,文人写作刊书盛行,可与绍兴年间相比。而且当时官僚利用公款刻书印书的情况也不少,唐仲友自己在《扬子》后记中注明是用公款刊刻的。全祖望说这不算伤廉,可以谅解。唐仲友在台州任职期间,刻书五种卷,都是经典名著。当时朝野非常需要。而且这些都不是本人所写。有的如《后典丽赋》也是自己编别人的总集。还告印了书拿到金华唐宅书坊私卖。

问:唐仲友台州刊书,还有保留吗?

王文政:这些都是国宝了,现今仍存世之唐仲友台州任职期间所刻书遗存,即辽宁省图书馆藏《扬子法言》和原存日本的《荀子》。

问:既然如此,这些应该不是朱熹弹劾唐仲友的根本原因吧。

王文政:根本的真实原因,朱熹当然没有写入状子。当时,浙东学派势头很好,浪头很高,与朱熹的观点很冲突。吕祖谦活着的时候,朱熹拉不开架子。吕祖谦刚死,恰好台州高文虎等人煽动一些土豪劣绅拦路告官,想整倒给他们不利的唐太守。朱熹觉得既然唐氏是一个与前面几个一样的赃官污吏,不能容忍,而且又是一个机会,杀杀浙东学派的盛气,就拿唐仲友先开刀。接着再开始批判吕祖谦的弟弟吕祖俭经史并用,接着再批永康陈亮的事功思想,接着再批永嘉事功学派。

问:想不到,这个朱熹先生,真够厉害!

王文政:据全祖望说,就算没有挟私报复,朱熹弹劾不都是冤枉,但难免过于偏执急躁;就算加给唐仲友的罪名不都是恰如其分,但唐仲友在管束子弟、行政运作、待人处事等方面也“失于检点”。唐仲友是一个高傲的被封杀的传奇儒官。被朱熹弹劾罢官,这是唐仲友人生遇到的一大困扼,总的困扼。从此闭门致力于经史百家,专心讲学育人、治学终老。要是仅此而已,那也是唐仲友的不幸中的大幸。可是随之而来,还有六种困扼。

问:唐仲友也够倒霉的。如此之多的困扼,是唐仲友无以抵挡的。陈亮状元虽然来不及当官就死了,但他毕竟留下了比较完整的著作。吕祖谦虽然45岁就逝世了,但他的著作多万字以上,基本上留下来了。唐的后果相当悲催吧!

王文政:是啊,以上六大困扼的后果,也许不是朱熹初衷,却使唐仲友的毕生著作所剩无几,别说与吕祖谦文字总量相当,别说卷、卷,就是至少14种卷,也所剩无几,除了因为被皇帝好评过的10卷《帝王文政经世图谱》基本上留了下来,其余七零八碎的加起来也不过20卷。这个20卷包括唐仲友七世从孙唐怀敬编辑的唐仲友遗文《悦斋文粹》15卷(或张作楠父子三人重编《悦斋文钞》15卷),《诗解钞》卷、《鲁军制九问》等。

问:那么,你怎么说,还有一个困扼呢?

王文政:我认为第七个困扼,就是八百年来,尤其是近代以来,社会上对唐仲友争议不断,各执己见,了无定论。一代通儒,终究沦落成为酒后茶余的话柄、文人的话题而已。但是争论中也有正面的声音,从宋濂、王文政袆,到王文政崇炳编辑的《金华征献略》《金华文略》、张作楠父子编辑的《补唐仲友补传》《金华唐氏遗书》等,《金华先民传》卷三及《宋史翼》卷十三等。严肃的学术论文也有一些,不偏不倚而论的,全祖望及其《宋元学案·説斋学案》是个代表。而褒朱贬唐,否定唐的论点,集中在“贪官污吏”、“唐严风流”上,当然还有一些严肃或戏说的文艺作品。

问:唐仲友史话,还是让我很震惊的。没想到简单到如此复杂!

王文政:是啊,作为金华历史名城,唐仲友史话,是一块金砖、一张永远的门牌、一个无限的话题,蕴含着无数的人生哲理。唐仲友的悲剧,从另一面丰富了金华。

问:唐仲友思想,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吧。

王文政:唐仲友学术上“不专主一说”,熔铸经史,有许多经世致用的思想值得借鉴:比如:“法德利并举”、“经史并重”、“义利并行”,“学贵务实”,“益民利民恤民”,“因时立法”,“兵民互用”,“古为今用”等思想。唐仲友的生平,唐仲友的遭遇,唐仲友的争议,正面反面都给后人带来启示。

如此看来,今天谈论唐仲友还是蛮有价值的,可以再议。感谢你的投入,感谢屏幕前观众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廊道上的文化记忆智者对话之悲欣才子唐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