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使我们愈发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英国医学杂志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对人类健康做出最大贡献的发现和发明中,疫苗、麻醉、抗生素分别排在第四、第三、第二位,而名列第一的是“卫生”。公共卫生是人类抵御疾病、捍卫健康的制胜法宝,但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它与医学、科学乃至哲学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区别?它仅仅与流行病有关吗?在没有疫情的时代中,公共卫生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回应上述问题,也回应后疫情时代,译林出版社“医学人文丛书”最近推出美国卫生学泰斗乔治·罗森的经典著作《公共卫生史》,为我们揭开了公共卫生及其历史的真实面貌。作为首版于年的划时代之作,《公共卫生史》的地位至今仍无可取代,其在国外一再重版,早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标准教科书,被誉为“具有不朽的价值”,此次译介可以说意义重大,将为我们带来极为有用的参考资源。
从流行病学的古老源头,到职业健康、母婴保健、营养学的兴起;从人口统计的诞生,到第一次国民健康调查、第一套地方卫生行政体系、第一个国际卫生组织的破土,乔治·罗森细数公共卫生历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将公共卫生置于政治、经济、科学、思想、文化的时代背景之下,试图呈现一个更加完整、更加全面的公共卫生大历史。从古希腊罗马到全球化时代,从欧陆到北美,《公共卫生史》罕有地跨大陆、跨世纪,既构思宏大,又能着眼于细微处。罗森之所以有如此功力,缘于他的多重身份。
在序言中,美国著名医学史家伊丽莎白·菲一锤定音,“乔治·罗森的《公共卫生史》是一本讲述公共卫生历史的经典之作”。在罗森的带领下,我们以时间为序展开一场卫生历史之旅,从古希腊罗马健康观,到中世纪的瘟疫与隔离,到现代政治和工业革命时期的新卫生问题,再到19世纪和20世纪乃至全球化时代的卫生改革运动。乔治·罗森跨越四千年的时间轴,既广阔,又细密,他挖掘大量历史信息,并融合医学、科学、哲学、社会学的丰厚知识。
“在公共卫生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同时做到如此全面,如此通俗易懂,又如此内容详实。”乔治·罗森以其深厚学术功底,以及他从健康教育实践中获得的深入浅出之技艺,使《公共卫生史》既成为学界的划时代事件,专业人员必读书目,也吸引非专业读者的目光,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在之后的几十年间都没有一本书可以取代它。”罗森将医学和公共卫生问题置于所处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不断变化的卫生理念和实践如何与更大的政治经济框架相关,而不是讲述脱离语境的科学探索故事。
“疾病是一种社会现象,医学是一项社会事业。”在乔治·罗森笔下,公共卫生的历史,是有关健康的思想、制度、文化演变的历史,也是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的历史,更根本地,是人的历史。《公共卫生史》聚焦不同时代怎样催生新的卫生问题,而人们又怎样利用不同的工具与资源应对之。例如,古罗马时代的高架渠建设,航海时代造成的流行病传播,近代早期将统计学应用到改善健康上来,新工人阶级的兴起引发的卫生改革运动,等等。同时,从科学家到医生,从作家到慈善家,罗森给那些为改善卫生和预防疾病而呕心沥血的人们保留了一个英雄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译林出版社此次引入的《公共卫生史》是根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年的修订扩充版译出,新增三篇序言,作者皆为美国著名医学史家、公共卫生学家。他们不仅详述了乔治·罗森其人其事,且以导读的形式,精彩地分析了《公共卫生史》的成就所在,并补充了近年来公共卫生史领域的新发展,增加了性别、种族、移民等视角,展现了公共卫生研究的全貌。
乔治·罗森坚定地相信,只要以史为鉴,明天会更好。他相信进步,相信改良,《公共卫生史》试图讲述一个关于挫折中前进、迷茫中奋战的故事,希望从历史中找到公共卫生获得进步的必要条件,以此指明未来的方向。疫情当下,这本书会为我们带来一些信念和力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黄彦文
校对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