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青岛晚报」
早报8月5日讯“好的,您反映的问题我们会马上帮您解决。”8月5日上午,在中信国安市北区新冠疫苗临时接种点,记者看到预防接种负责人杨子花正在现场协调疫苗接种的有关事项,一上午的时间,她在一楼二楼间来回穿梭,顾不上喝一口水。从年初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展开以来,对杨子花来说,解决疫苗接种期间各类咨询、人员调配、物资调配、处理投诉、化解员工因劳累产生的情绪等问题已经是家常便饭。耐心帮孩子缓解紧张情绪“别紧张,放轻松,一点都不疼。”按照国家卫健委和山东省的统一部署,青岛市于8月3日开始组织15-17岁人群接种,昨天上午,在疫苗接种点不少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前来接种第一针新冠疫苗,对于有些孩子表现出的紧张情绪,杨子花一直陪伴在孩子们身边,给予他们安抚。“孩子你是自己一个人来的吗?家长知道你来打疫苗吗?”因为15-17岁人群接种需要家长陪同,而对于个别家长无法陪同,独自前来接种疫苗的学生,杨子花也尽心尽责,现场与学生家长进行电话联系。“您好,请问孩子来接种疫苗您知道吗?孩子最近身体怎么样?有没有不舒服?”只有确认家长知情后,杨子花才会同意学生接种疫苗。“给学生接种疫苗和成年人不一样,虽然15-17岁的孩子都是高中生了,但他们面对打针多多少少还有些紧张和害怕。”杨子花告诉记者,其中也不乏一些比较特殊、敏感的孩子,这时便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照顾。8月3日,杨子花和同事一起随流动疫苗接种车来到岛城多所高中给学生进行疫苗接种,其中一个小姑娘引起了她的注意。“按例我们都会向学生询问病史,其中一个小女孩却什么都不肯说,显得有些紧张,这时我就悄悄把她带到一旁,这才知道孩子患有抑郁症,正在吃药治疗。”得知情况后,杨子花对小女孩进行了安抚,反复确认她的情况后,表示平稳期可以接种疫苗。“为了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我给了她一个拥抱,一直告诉她没关系,不用害怕,最后顺利接种了疫苗。”早出晚归为市民筑免疫屏障采访过程中,杨子花的手机隔不了多久就会响起,接听后几乎都是和疫苗接种有关的事宜。记者了解到,今年已经58岁的杨子花,因为经验丰富,医院预防保健科退休后被返聘到中信国安医疗集团,从2月底开始,她就一直坚守抗“疫”一线,目前,她管理着中信国安所属11个门诊。“疫苗接种工作非常繁琐,我们这个接种点只有4个人,几乎都是一班倒,大家都很不容易。”杨子花告诉记者,每天6点,大家就会赶到疫苗接种点进行接种前的消毒和准备工作,“很多在周围上班的市民都是中午过来接种,为了保证第一时间让大家接种疫苗,有时候都顾不上吃饭。”据了解,在位于镇江路33号的市北区新冠疫苗临时接种点内设有6个接种窗口,“最忙的时候我们都增设到8个窗口,不断调配人手,据我们统计最多一天接种了多人次,平时每天平均要接种多人次。”为了建立起免疫屏障,让市民做到应种尽种,哪怕晚上10点有市民来接种疫苗,也要保证第一时间让对方接种上。“我们晚上八点半停止接种都算是比较早的了,有一次晚上快十二点还有来打疫苗的市民。而且停止接种后还要进行打扫、消杀、上传数据、接苗等多项工作。”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时候需要晚上接苗,杨子花甚至连家都不回,直接住在疫苗接收点旁边的小旅馆里。“在接种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让我们感动的事情,有几次深夜下班打车回家,出租车司机得知我和同事是疫苗接种人员后,在下车时连忙摆手表示不收车费。虽然这项工作比较辛苦,但是看到市民对我们工作的理解,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杨子花说。(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刘文超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