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2月9日讯(记者姜婧仪通讯员李逸飞)“离开家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家庭的意义”“胜利定会到来,那时候的春天一定是所有人记忆里最缤纷最热烈的春天”……这是刚毕业就选择下沉到基层的90后的战“疫”日记,他说“青春是用来奉献的,基层则就是青春的战场。”
94年的石顾禹是南通如东人,本科和研究生都就读于南京理工大学,去年毕业后便来到南京市溧水区东屏街道徐溪社区担任党总支副书记。
年初四,石顾禹从南通驱车多公里来到南京,离开家的前一夜,一向话多的石爸爸沉默了,石妈妈则不停地准备食物、衣服,专门去药店买了尽可能多的口罩。
回到溧水后,石顾禹便马不停蹄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去了。当其他90后宅在家时,他戴着一层薄薄的口罩,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动员、在社区卡口巡视一夜的同时还要进行慰问物资的发放、为居家隔离户买菜……虽然是社区最年轻的同志,却一直在一线冲锋上阵。
“有时会因巡视卡口的需要值夜班,平时晚上不到夜里一两点也常常不敢睡觉。”石顾禹告诉记者,有时晚上会收到自然村村队长报告有人从省内外返乡,“因为很多人会选择夜里返回,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第一时间去卡口或居民家中,劝说并进行必要工作。”
谈到日记,石顾禹告诉记者,自己有记日记的习惯,“知道自己每天在做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明天。”日记里多次出现的“陈姐”是社区的会计,“陈姐很想念孙子,几乎每天都和孙子视频,其实离得很近,却因工作忙而很少见面。”石顾禹表示身边像陈姐这样全身心投入一线的社区工作者还有很多,“虽然都是普普通通的一员,却在关键时刻,奋力守护家园,这是我在书本上没有学到的。”“一切终将过去,定会春暖花开”这是他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与坚强信念。
附:日记内容
(一)
连日来高强度、高节奏、高质量的抗疫工作,让我们徐溪社区的同志们都感到又艰苦又疲惫,这个时刻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思念亲人,而我也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自己的父母了,不知道他们此刻正在干嘛呢?以往这个时候我们都会和父母打一通电话,汇报最近的工作情况,但近期由于抗疫任务比较繁重,时常会顾不上例行的通话。打电话告诉爸妈的时候,爸妈表示了理解与支持,但从他们的声音中我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担心与挂念。今晚是例行值班的日子,吃过饭看到一起值班的社区会计陈姐正抽空通过视频的方式看一眼小孙子。陈姐家离小孙子家也就10公里的距离,我心想估计是因为疫情原因,小孩需要有绝对的安全,当然要避免串门。
(二)
从年初四自己从南通驱车多公里来到南京,在本该团圆的时间投入工作岗位开始,好像只用了两个小时,就一下子远离了“过年”、“团圆”这些字眼。我还记得在离开家的前一夜,一直在我面前谈笑的爸爸神情变得严肃,他虽然没有说太多话,但他每天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