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又铮
枫叶飘红、银杏染得一片金黄时的一天下午,气温虽只有10度左右,我看到一些人,拿着《株洲晚报》周六的《星少年周刊》,走进小区娱乐室里,没有唱歌、跳舞,也没有下棋,却七嘴八舌评论起《星少年周刊》来,我便也走进屋里。
“我觉得版面设置新颖,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是《星少年周刊》第一个特点。”当过机械工程师、如今已退休的王大爷首先开了腔,“举例说吧,校园直通车、乐玩少年、未来作家、‘柚’是一个丰收年等,栏目名称、文章标题,好新鲜!即使我们这些老读者也觉得有味、有趣,你说读报是多么好的精神享受。11月14日天元小学专版的‘随笔美文’表现的所思、所见、所作,写得多么生动;12月12日庆云山小学专版的‘柚子保龄球’‘柚子灯笼’,孩子们写得太有趣了!”
王大爷没说完,吴大妈放下正在织的毛衣,站了起来,清了清嗓子:“我们家里人期期看,它的第二个特色就是篇篇内容饱含知识、充满智慧。我看到‘未来作家’栏目,感触很多。我想,有天元小学曾亚群老师那样的名师指导,学生作文怎么不会‘精彩连连看’?我认为《星少年周刊》是对广大少年儿童的正确引导和启智,它成为校外重要第二课堂,确确实实成了未来工程师、未来诗人、未来作家培养的美好乐园。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