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他,现在已经六十多奔七十岁的人了。个子不高,廋啦吧唧的,还长着一些络腮胡子。不知哪年哪月,村里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他“老慢”。要说“老慢”,不是说他走路慢,也不是说他吃饭慢,更不是说他干活慢,自然有他慢的原因。他小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个亲戚,这个亲戚说话口吃,结结巴巴,老慢觉得新鲜,于是调皮孩童的他,学这个亲戚说话,一来二去,他说话也有些结巴。再后来,他渐渐长大懂事,感到说话结巴不是好事,自己下决心矫正,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结巴矫正过来了,却养成了说话慢条斯理的习惯。从此落下了一个“老慢”的绰号。随着年纪的增大,除了少数能够开得玩笑的发小还戏称他“老慢”,多数人都称他“老卫”。因为他的名子叫卫山,“老卫”是对他的戏称,也是尊称。他是这个小山村再平凡不过的一个人,在这个小山村里生活了多半辈子。
“老卫”家兄妹五个,他排行老二。母亲多病,祖父年迈,父亲一人支撑着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八口之家。父亲是个勤快人,又是四邻八村有名的石匠。心灵手巧,做工精细。凿磨锻碾在方圆的多个村子无人可比,他教出来的徒弟就有十几个。可惜,父亲有一次外出做工时发生了事故,从拖拉机上摔下来,撇家人而去,给这个人多劳少的家庭加上一层寒霜。那时,老卫的哥哥,到了结婚的年龄,因为家里贫穷,在本村讨不上媳妇,只好入赘他乡。父亲去世后家庭的生活重担就落在老卫身上。上有八十祖父和多病的母亲,下有幼小弟妹。生活的重担活生生把一个小伙子压得喘不过气来。白天到农田里劳累,晚上还得照顾爷爷,爷爷的生活不能自理,他为了随时照顾老人,常年和八十多岁的爷爷挤在一个小土炕上睡觉。喂汤喂饭,端屎接尿,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的生活,尽心地给老人送去晚年的安慰。用自己的辛劳,体现了一个贤孙的孝道。
家庭的拖累,老卫三十六七岁了还没有讨上媳妇,妹妹出嫁了,弟弟成家了,他却还是光棍一条。那一年、那一天,村里来了一个讨饭的女人,穿得破破烂烂,瘦骨如柴,脏兮兮的,神志还少有点儿不清,可怜巴巴。老卫看到后,出于他善良的本能,把她领回家,亲手为她做了可口的饭菜,尽管那时他家里还很贫穷,自己一月也吃不上几顿细粮,但对这个外乡乞讨的女人却毫不吝啬。女人看到老卫诚实和善良,两人碰撞出爱情的火花。心甘情愿的;兴高采烈的嫁给了他。结婚后,两人相敬如宾,生了一双儿女,儿女在两人面前活蹦乱跳甚是喜人。老卫每天看着爱妻和一双儿女,高兴得合不拢嘴。谁知老天真会捉弄人,灾难再次降临到他的头上。孩子的娘病了,病的不轻,医生也没有回天之力。她含泪看着自己的娇儿爱女去世了,老卫抱着两个失去娘的孩子,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整天以泪洗面。那年他女儿八岁,儿子才六岁。他又当爹又当娘,又得侍弄田里的农活儿,又得照顾孩子,给孩子洗衣做饭。起五更睡半夜,别人没有吃过的苦他吃了,别人没有受过的煎熬他受了。经过了千辛万苦才慢慢把孩子养大成人。
家庭的环境,生活的坎坷,把老卫的历练成一个坚忍不拔的人。性格倔强得只要认准一件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前几年的一个春天,天旱的连一滴雨也没有下,庄稼枯萎,山上的植物像火燎了一样。村里的山泉断流,水井水位下降,村民生活用水,异常困难,水井边来淘水的人排成了长队。老卫看在眼里,心急如焚,夜不能寐。思量着怎样能扭转村里十年九旱的用水困难局面。他自己琢磨,多方探访,经过打听,说山上某处过去出过涧水。他义无反顾,背起了铁锨厥头上了山。选中一处地方,开始了挖洞找水的艰难历程。石山的坚硬可想而知,一把厥头一张铁锨怎能凿开坚硬的石头?他没有退缩,没有气馁,从自己家里拿出了仅有的几百元钱,拉了电线,买了简易的钻头继续干。他利用冬春的农闲季节,历时四年,共用工七百八十多天,硬生生的在石头上凿出一个二十七米深的大窟窿。究竟能不能找出水还是个未知数,谁也弄不准。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村汉子,自发、自费、义务给村里找水源的愚公移山的精神,扎实感动了村里的一大部分人。村里有人这样说:“大禹治水,老卫找水,大禹治水拿着朝廷俸禄,老卫找水谁给过他半毛钱?愚公移山是为了自家搬山修路自己方便,老卫凿洞找水却是为了全村乡亲不在受干旱之苦,这就是老卫的可贵之处”。当然,也有个别人不理解,说他傻,说他疯,说他犟,说他一个小小老百姓是在杞人忧天。老卫听到这些流言蜚语,却当着耳旁风,始终没有动摇他凿洞寻水的决心。就凭他的这种不屈不挠、不计得失的精神,真是傻得可爱,疯得可敬,犟得英雄。山洞凿到二十七米深的时候,他的身体累得近乎垮了。洞里和洞外的温差太大,引起了严重的腿部疾病。但他要坚持干下去,那股倔劲上来,谁也很难说服。在众人多次劝说下,医院,从此凿洞找水的事暂时搁置下来。
老卫的腿刚刚好转,就背起了扫帚推起三轮车,当了村里的业余保洁员。对于每一件事,他都是那么认真,那么执着。寒冷的早晨,村民们都还卷缩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美梦,他已经顶着星星,身披月光,引着刺骨的寒风,抱着冰凉的扫帚,哧咣哧咣的扫着大街。嘴里哈出的热气,在络腮胡子上结了一层霜。他不知苦为何物,要说不累是假的,但他没有叫过苦,没有任何抱怨。累了,坐在街边冰冷的石头上,敲打几下酸疼的腰腿。看着被自己扫得干净的大街,脸上漏出了憨厚的笑容。
要说老卫犟,有时候确实犟得出圈,他认准的理和事,谁也很难说服他,一干到底,不撞南墙不死心。和他开得玩笑的人常说,他就是一头犟驴。但有时候,他在乡亲们的面前却温顺得像一只绵羊。只要乡亲们有啥困难需要他去帮忙,他都有求必应,义无反顾,在他的嘴里从来不知拒绝两字怎样说,他的手写不出拒绝两个字,他的脑子里就没有拒绝这个词汇。东家的水管坏了他去帮忙修,西家的果树该剪枝了,他立马拿起树剪就走。小山村人家修房盖屋打房顶,哪一次没有他的身影?脏活儿累活儿抢着干,不要任何报酬,纯属义务帮忙而已。村里人谁家娶媳妇嫁闺女,谁家老人去世办丧葬,都来找他帮忙。担水劈柴打墓挖坑,样样少不了老卫,次次少不了他。前几天村里又有一位老人去世,他正在参加一个镇里组织的剪树队,在别的村庄忙着剪树挣钱,修剪核桃树是个技术活儿,少说一天能挣百多元吧,他一听说老人去世要办丧事,立即给带班领导请了假,一帮忙就是三四天。少挣了几百元钱,他却觉得心安理得。他常说,一块金砖,不如乡亲们的一份亲情。
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年近古稀的老头儿。头上的帽子没有针尖大的官刺,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创举。他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点点滴滴不起眼的小事。但就是这些点点滴滴小事,送给了乡亲们的一份浓浓的真情。他没有魁梧的身材,而全身都流着爱家乡,爱乡亲滚烫的热血。他穿着不时髦的破旧衣服,衣服里却裹着一颗纯洁的心。这就是乡亲们心中的“老卫”。
作者简介:牛喜贵.年2月出生于河北涉县西达镇牛家村,中师毕业,中共党员,从事教育工作。爱好文学创作,所写散文诗、散文,曾在邯郸日报、河北燕赵晚报、邺城文学等多家报刊刊登。
大时代之音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