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叫“守富”的他,年过花甲了,也没为自己守来多大财富,却十余年如一日,为一群无儿无女、无依无靠的老人,守护着一个温暖和踏实的“家”。
谢院长获得不少荣誉证书
院长调动遭老人们抵制
7月30日,浔阳晚报记者一行来到武宁县泉口镇敬老院,采访敬老院院长谢守富。
“多谢你守着我们!”头发花白的舒冬菊红着眼、噙着泪,对来食堂看他们剥玉米的谢守富说完,又转头对浔阳晚报记者说:“你们不能让他走,我不同意把他调走,院长到哪我就跟到哪。”
她的话随即得到一同干活的八九名老人的附和。这些耄耋老人,对他们院长的依赖,就像孩童对父母一样。此情此景,让浔阳晚报记者深深震撼。
去年,武宁县民政局有意调谢守富到位于县城的一个下属单位工作。消息传到敬老院,老人立刻炸了窝。他们一商定,就用类似今日这般的“撒赖”来明确抵抗。从此,只要有关于院长要走的风吹草动,老人们便如此表现。
“这让我无奈又欣慰!”谢守富说。
年,成立三年的武宁县泉口镇敬老院由于没有专人管理,运转困难,住院老人怨气不少。在村里工作的谢守富被镇领导看中,调到了敬老院救火。“原本老人就情况复杂难照料,加上院里运转内忧外患的,谁都不愿来,但我想自己是一名党员,又是村干部,得服从安排。这些老人如没有人来照顾,苦啊。”谢守富回忆说。
他把敬老院当成家
作为一名照护老人的敬老院当家,最需要的就是责任心和爱心。谢守富首先把自己“关”在了敬老院,除了出门交涉工作,他每天7点前必到院,夜晚近8点回家,从早到晚、一日三餐与老人在一起。“以前的院长一日难见一面,现在的谢院长一餐不见面都难。”70岁的老人李殿华说。谢守富用时间和陪伴,熟知了每一位老人的脾气性格、身体状况、社会关系,掌握了每一名老人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最大程度地顺着老人、满足老人,出现急病等特殊情况时总能最及时地处理应对。李殿华介绍,老人病痛多,谢院长首先会想着带老人去治疗减轻病痛,而不是考虑院里有钱没钱。入院老人都是无儿无女的,什么事都得依仗院里解决。多少次在深夜,谢守富护送病重老人赶往县城救治。就算是过大年,院里老人有事谢守富也毫不懈怠。
特别是年春节前后,成玉金、聂彦来、郭希田老人接连病重,先后于腊月廿八、大年初一、正月十五去世,谢守富先是第一时间送他们去武宁县城救治,救治无效病逝后又为他们操办丧事,就没在家吃好过一餐年饭,几乎把自己累病倒。
让谢守富最遗憾痛心的是,年母亲病重住院,他走不开无法照料母亲,只好请人照护。有一天他特别忙,院里两名老人闹矛盾闹得不可开交,同时他兼管的烈士纪念馆有一批接待,这时却接到母亲病危的电话。待他处理完这些事赶到县城时,母亲已经合眼多时。现在一想到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谢守富都痛心不已。
把敬老院打造得像“共产主义大集体”
要把敬老院管好,仅仅有一份心还不够,谢守富认为还需要方法。
在泉口镇镇长陈勇看来,谢守富管理下的镇敬老院,“就像一个共产主义大集体”。参观中,浔阳晚报记者看到的是一个环境整洁、生产井然、自给自足、互帮互助、温馨和谐的大集体。老人的住房每人一间,物件摆放整齐,床上整整洁洁;厨房里窗明几净,灶台光洁,一清二楚;餐厅里敞亮卫生,旁边还设有生日祝寿厅;屋后有猪圈,还有数十亩油茶,十余亩菜地。
谢守富实行编组互助制、劳动有偿制、自给自足制来管理敬老院。按各人特点将全院老人分成6个组,有护理组、生产组、饮食组、保卫组、学习组、安全组等,有的老人护理别的老人,有的老人从事种菜等劳动生产,有的老人负责看守值班。对有任务的老人的劳动,计算积分实行经济补助,每月一结,既实现互助自给、降本创收,又锻炼老人身体。浔阳晚报记者看到,屋后的菜地里,辣椒红、茄子紫、豆角绿、冬瓜白、黄瓜黄,时令蔬菜硕果累累。接待室里,谢守富端来一小盆新花生招待浔阳晚报记者,正是他们自己种的。
谢守富接着还端来一堆红本本,那是他任敬老院院长以来敬老院和他个人获得的荣誉。浔阳晚报记者挑选其中几本看到,有“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全国敬老模范单位”“江西省三星级敬老院”“全省民政系统优秀服务标兵”“九江市优秀敬老院院长”“九江市最美基层老龄工作者”“武宁县劳动模范”等全国、全省、全市、全县荣誉。
胡久雄浔阳晚报记者吴业园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