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内容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从部队转业后扎根九江,90后老革命晚
TUhjnbcbe - 2025/7/18 21:39:00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专业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

在浔阳区人民路街道老马渡社区,有对老年夫妇,男主人今年90岁,是名老党员;老伴年近90岁。夫妇二人都是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军人”,人称“90后”革命夫妇。近期,老人带头响应政府拆迁号召,并影响和带动周边居民在规定时间内顺利签约,此举受到社区及居民点赞。

虽然90岁了,但王瑞生老人精神矍铄。

从部队转业,选择扎根浔城

9月8日,在移动公司沙子墩营业部大楼附近的老商贸宿舍3楼,人民路街道老马渡社区帮扶单位——浔阳区统计局陈局长、人民路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朱建春和老马渡社区冯主任等人正在帮一对老年夫妇搬家。浔阳晚报记者赶到时,人们正帮着把已打好包的物品装车。一位老人在卧室的书柜前左翻翻右找找,把一叠叠已成黄灰色的书籍归类整理好。冯主任介绍,老人叫王瑞生,年在南昌出生。老人上世纪80年代初转业时,带着4个子女来到九江工作生活。

老人很幽默地说,他是个“90后”,在南昌读完高中,于年去部队锻炼,在辽宁大连当兵时,与大连一名开电车的姑娘结了婚,并生有一子三女。大女儿当兵转业比较早,后来在庐山某疗养院工作。年,王瑞生夫妇转业,在景德镇工作两年后,他还是选择扎根九江。

有人问王瑞生老人,出生于南昌的他怎么转业没回南昌呢?老人笑着说,南昌有“火炉”之称,九江靠近庐山,宜居宜业,加上老伴是大连人,大女儿则在庐山工作,最后一家人商量把家安在了浔城。

老人告诉浔阳晚报记者,全家人落户九江快40年了,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一直在九江工作,其中一个女儿长期经商。如今,大家庭有近20人,四代同堂,儿女们也都退休了,都在各自的家庭享受天伦之乐。

曾是部队“笔杆子”

王瑞生老人有兄弟姐妹5人,医院负责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读完了高中,却没能继续上大学。那时候的高中生,在部队算得上是个“秀才”。老人有幸来到英雄董存瑞的部队,在部队从文书做到政工干部,抄抄写写的工作,让他文字功底提升不少,在英雄的部队,他感受到了英雄的精神气概,照耀着自己成长。

老人从旧书柜里找出一本《董存瑞精神代代——纪念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牺牲56周年》,他翻到页,上面一篇“宣传董存瑞英雄事迹二三事”,作者就是团宣传股长王瑞生。老人说,当时部队编写此书时,他作为部队团部宣传“笔杆子”抽调过来,先是走访与董存瑞共同战斗过、生活过的老革命、老同志,搜集整理以前部队保存下来的有关资料。在编写过程中,都是几经征求意见,不断完善,力求把董存瑞英雄事迹真实、客观地再现。

浔阳晚报记者在老人准备搬走的书柜中还发现,老人有不少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文献资料,还有不少老人写的相关文字资料,看得出来,老人确实是位爱好学习、能写文章的老“笔杆子”。

晚年生活丰富,喜欢读书写字运动

别看王瑞生老人已经90岁了,但他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自转业到市商贸公司工作20年,他一直是在领导岗位上,为人公正、清廉,与同事们相处得很融洽,直至年退休。王瑞生夫妇一个是南方人、一个在北方出生长大,但两人到九江工作生活后,很快适应并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老商贸宿舍靠近甘棠湖,退休后的前十年,王瑞生老人每天早上都绕着“两湖”走一圈,然后在家里看一会儿书,再到市场转一会儿,有时还带点喜欢吃的菜回家。午饭过后,先睡个把小时,然后便像约好似的,十多个老同事、老邻居各自拿着订的报刊杂志来到湖边,相互交换着看,再从国家大事、身边的新闻展开讨论。老人说,这些年来,10多个老伙计在一起,每年都很默契地你订《浔阳晚报》、他订《江南都市报》,一个订《参考消息》,另一个就订《老年之友》等。

最近十多年,王瑞生老人不再走“两湖”了,而是每天在公园走上约20分钟,再做一套自创的老人健身操。老人说,身体是最重要的,每天坚持运动外,他还会写会儿字,写字时都不用戴眼镜。

王瑞生老伴马风兰年近90岁,是个性格豪爽的北方女子。浔阳晚报记者采访时,马婆婆说,她每天也会运动,而且是带着左邻右舍的老姐妹一起打太极,既锻炼了身体,又融洽了邻里感情。

浔阳晚报记者余纯桃/文欧阳海员/摄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部队转业后扎根九江,90后老革命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