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杭师大倡导贫困学生“助人自助”
文/林晓莹陈鑫陈凡峰
。近日,中国“微笑行动”公益活动刚刚结束,这是一个专门为患有唇腭裂及其他头面部畸形的贫困家庭儿童提供免费医疗的非盈利性公益活动。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的谢鑫在为期两个月的活动中,主要负责包括组织和协调包括大量医疗志愿者在内的后勤事务工作。。谢鑫,去年6月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理学院,是个来自河南信阳的一个贫困生。过去四年中,他得到到每年元的国家助学金的支助,为了感恩,在求学期间,他参与学院“16小时服务社会”感恩教育项目,坚持每周为学校后勤职工子女做义务家教,风雨无阻。。贫困生受助同时倡导“助人自助”。大学期间,谢鑫还参与过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志愿服务,曾奔赴一线城市调研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也为白血病患儿募集过资金,并带领同伴创建了“心窝网”,搜集社会上的公益组织活动信息,传播正能量。。谢鑫只是理学院“16小时服务社会”感恩教育项目中普通的一员。该项目倡导受资助的贫困学生每个教学周志愿服务一小时。。年获得全国自强之星提名奖的吕江辉同学是这个项目的受益者,毕业后在绍兴一所重点高中执教的他,每逢假期,还是会带领他的学生去社区参与志愿服务。.“要把这种感恩意识、志愿精神传递给我的学生。”吕江辉说。
.级的乔庆华原本是一位性格内向的学生,在参与“16小时服务社会”感恩教育项目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信,经过努力在全国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此外,参与该项目的贫困生还积极参与科研,近三年累计获得校级困难生实践育人项目24项,理学院创新创业项目85项。.“人生的真谛是植树,而不是坐享那树荫。”谢鑫认为,贫困生和普通同学一样,有爱心、也有社会责任感,同时更能体会懂得社会弱势群体的艰辛,只要学校给予他们平台,他们更愿意帮助他人,并在助人中成就自我。.多名贫困大学生主动参与累计服务时数达余小时.“16小时服务社会”感恩教育项目已经开展了9年,有多名贫困大学生主动参与了这一项目,累计服务时数达到余小时。他们有的享受国家奖、助学金,有的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甚至享受减免学费的待遇。这些助困措施使他们得以克服经济上的困难,从而顺利完成学业。.“16小时服务社会”感恩教育项目巧妙地打破了以往“单向给予”的资助模式,倡导“助人自助”的志愿服务理念。这是一个既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生,同时培养贫困生感恩意识,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鼓励他们与人交往、提升助人能力的项目。.学校为他们提供了后勤员工子女义务家教、生活指导教师助理、教室保洁、车库管理等实践平台。几年前,理学院又将实践平台拓展到校外,让贫困学生走进杭州市聋人医院,帮助失聪孩子学习,为医院病人导医。.“同学们在享受助学补助的同时,克服了自卑心理,热心参与公益事业,积极反哺社会,从而中强化了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了助人能力,这就是我们办这个活动,并一直坚持下来的初衷”。理学院*委副书记应金飞说。.目前,谢鑫正帮着学弟学妹们张罗“杭师大家教网”,截至目前已经提供数百个家教机会,惠及余名下沙高校的大学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