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晚报的小记者们是优秀的学生群体,他们不光动手操作能力强,有着很好的科学素养,而且善采访会写作,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俱佳,这正是我们选拔‘中科院未来科学家’的标准。”在上周六刚刚结束的中科院未来科学家种子工程青岛启动仪式上,该工程管理中心执行主任王盛对晚报小记者在科技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盛赞有加。同时,在岛城首批名“中科院未来科学家”名单中,晚报小记者占据了重要比例。而在此次活动中,晚报小记者与大科学家之间的对话与互动,再次印证了本次活动的鲜明主题——文理双全,做会写文章的未来科学家。
校园记者站选拔“未来科学家”
上周六,由中国科学院、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联合青岛晚报主办的“中科院未来科学家”种子工程青岛启动暨首批校园基地授牌仪式圆满落幕,青岛五十八中、青岛十五中、青岛实验初级中学、青岛文登路小学四所优质学校成立中科院未来科学家校园基地。来自青岛一中、青岛二中、青岛十五中、青岛十九中、青岛五十八中、青岛实验初级中学、青岛三十九中、青大附中、青岛超银中学、青岛第二实验初中、青岛四十二中、青岛四十七中、青岛五十三中、青岛文登路小学等岛城中小学校园记者站选拔的名品学兼优的科技尖子,代表岛城优质青少年,成为首批“中科院未来科学家”。而青岛晚报也被授予成立“中科院未来科学家种子工程青岛管理中心”。
据了解,这支耀眼的“科学家”团队不乏优秀晚报小记者的身影。在中科院未来科学家种子工程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看来,晚报小记者“文理双全”的综合素质,恰恰符合中科院选拔“未来科学家”的标准,拥有开阔的科学视野、良好的科学动手能力以及娴熟的表达能力,不仅是未来科学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更是青少年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首批未来科学家名单中,晚报小记者占据了半壁江山,他们用丰富多彩的采访实践和体验活动攒聚着不可复制的成长履历,他们在与成长榜样、社会精英面对面的过程中砥砺自我、明确方向,他们在与社会、行业深入互动的过程中开启了科学的思维模式……这些成长财富的长期积累,加上逐渐养成的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正是晚报小记者们从众多科技高手中脱颖而出、直通“未来科学家”展开科技之翼的重要原因。
对话院士,小记者开启追星模式
“一说起晚报小记者,我就想起来了,我现在桌子上还摆着晚报小记者的采访台历,还有他们送我的专用采访本,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提起今年夏天赴中科院展开探访行动的晚报小记者,83岁的中科院院士、前中国载人航天应用系统总指挥张厚英连连点赞。在他心中,这是一群十分爱科学爱文字的好孩子。而在启动仪式现场举行的专题讲座上,张厚英院士不仅收获了全体师生最热烈的掌声和最崇高的敬意,还再次接受了晚报小记者们的“连环专访”。
在青岛五十八中体育馆,还没有走下舞台,张厚英便被该校的晚报校园记者们团团围住,巨星范儿十足。“张爷爷,当年有没有许多像我们一样的同龄人在听了你的讲座后,毅然投身科技事业的?”校园记者们又是话筒、又是摄像机、又是采访本,把现场瞬间变成了记者发布会。“当然有。”张厚英铿锵有力地回答道,这样的例子一直都有,现在还有不少当年听过讲座的孩子,先后进入中国航天航空大学读书,“有的就留在我身边成为中科院的科研人员了!”张厚英表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专题讲座为更多的青少年点燃对科技的热情和兴趣,插上一双强劲有力的科技之翼。采访尾声,校园记者们立刻开启追星模式,签名、合影、索要寄语,记者发布会立刻变身粉丝见面会。
在参观青岛十五中学生书店时,张厚英院士再次遇见了“疯狂”小粉丝。来自青岛宁安路小学的晚报小记者王瀚阳,一路“围追堵截”,终于“抢”到了跟张厚英合影的机会。“跟张爷爷合影终于圆了我的梦。”原来,今年暑假,王瀚阳随晚报小记者团走进中科院时便曾与张厚英面对面,结果没来得及单独合影,留下了遗憾。回到青岛,王瀚阳将这次中科院之行的经历做成了PPT,进行了全校展示,其中包含了他对科学的热情和热爱。这次张厚英来青做报告,王瀚阳不放过一丝机会,终于顺利合影,圆梦成功。
张开科技之翼,我们与未来链接
走进中科院,对话院士、科学家,赴“大洋一号”“雪龙号”展开船上科考,走进学科实验室动手实践……在青岛晚报小记者团走过的11年里,以科技为主打的探访实践活动一直是各类小记者采访活动的重头戏,这些独一无二的活动也在岛城青少年心中埋下了科学的种子,并逐渐落地生根、破土而出。海洋科考方面,晚报小记者曾多次登上“大洋一号”、“雪龙号”、“蛟龙号”、“科学一号”、“科学三号”等国家科考船,与船长、科学家面对面,展开科技探访活动;城市建设方面,晚报小记者曾探访建设中的青岛地铁、青岛世园会以及青岛火车北站,感受现代化建设中的科技魅力;行业体验方面,晚报小记者先后走进青岛港、南车集团、国际电子博览会、M6创意产业园、计量测试所、3D打印平台、大学实验室等大型单位、展会开启科技职业体验;专题调研方面,晚报校园记者曾展开李沧河水质调研、出炉治理前后环境报告,走进地震检测中心展开地震科普行动……在用文字展示成长的同时,晚报小记者又为自己插上了强有力的科技之翼,时刻准备着与未来无缝链接。晚报小记者团格外注重科学素养和科学情怀的养成,并将这种科学能力与青少年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能力紧密结合、同步提升,完善着孩子们的健全人格和人生格局。
“年轻人是我们国家载人航天事业的希望!”回到张厚英院士的讲座现场,这激荡人心、铿锵有力的话语还在空中回响。同样,年轻人也是我们国家科技事业的未来。名品学兼优、热爱科技的岛城“未来科学家”正翘首以待,为科技之翼的腾飞积蓄能量、绽放精彩。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卢刚见习记者丁春萌任艳梅别一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