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内容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辅导女儿在平原晚报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TUhjnbcbe - 2021/8/2 17:39:00

(1月9日《平原晚报》牧野文艺刊载)

前天晚饭前,小学三年级的女儿递过来她语文资料上的作文让我检查。我看过之后很不满意,大抵说了她写的净是废话之类的,语言一点也不简洁。我说:你能用三个字明确表达出你的意思,就不要用五个字,不要养成啰里啰嗦的习惯。再一看作文题干的要求——以“歌声”为话题自拟题目。女儿想写楼上的歌声,但是涂了几笔因为不得法,故而不入我眼。

(女儿最初的文字)

小学三年级的闺女,平时也自己写小说,语言还算流畅,文采初显,但上面写的这段文字,明显不走心。以前,她每每写完不直接找我,非让妻子当“传话筒”想博得我的认可。我总是不动声色地看,不细讲。我是想让她把自己应有的写作潜力全暴露出来,我再点拨,避免我的先入为主。

如今该给她讲作文的写法了,但我不着急,只想慢慢渗透,一点一滴,不贪多。餐桌前,我一边嚼着刚蒸好的馒头,一边喝着热粥,一边断断续续地给她讲如何能把“楼上的歌声”写出新意,如何另辟蹊径、不随流俗。我把“由果溯因法”的结构与“欧亨利式结尾”给她讲了个大概,情节处理给她笼统地说了说,之后我就下楼开车去上夜班了。

(讲解后,再丰富的文字)

等回来的时候,妻子让我看女儿的“成品”,当然这“成品”中也夹杂有妻子的智慧。我还是不甚满意,觉得教条式的东西、呆板的东西、牵强的东西太多,缺乏自然,没有“水到渠成”的酣畅,接着我拿出纸笔又进行了修改,把铺垫和照应处理好,含蓄地把文章的中心渗透出来,就成了。

(我下笔再修改润色)

我写东西这么多年,基本上没给本地的报纸投过稿,所以好多人都不知道我写东西。如今,想着就把我修改过的女儿的文章砸出去看看如何,也算投石问路。能发表出去更好,对孩子也是个鼓励。孩子已经养成的爱读书的好习惯,我希望她还能养成写东西的习惯。不求她将来在写作上成名成家,但是得有所长。《平原晚报》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算是女儿钻研写作的开始吧!

(报纸上的文字)

报纸刊载原文如下:

楼上的歌声

□张素瑜(辉县市)

前些天,楼上搬来了一家新邻居。从新邻居刚来的第一天起,每天我都能听到楼上传来婉转甜美的歌声。听着这清脆且带有些许稚嫩的歌声,我总会想:唱歌的人一定是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她应该有一双明亮的会说话的大眼睛,并且扎着两只小辫子,穿着漂亮的连衣裙……有几次,我真想上楼去敲响她家的门。我只想告诉她,她的歌声真好听。因为我也喜欢唱歌,只是相较之下,没她唱得好。出于羞怯,我还是没有勇气叩响那扇神秘的门。

直到某一天,熟悉的歌声突然消失了,紧接着连续好几天歌声都未再响起。我突然有些担心。

家里的饮水机坏了,爸爸在修理时怎么也找不到家里的螺丝刀了,便要我到邻居家借一把。当时我正在为一道复杂的数学题绞尽脑汁。我怎么也想不出解题的方法。焦急的我一时间像热锅上的蚂蚁。唉!我想我还是放弃算了,大不了明天到学校“借鉴”一下其他学习好的同学。此时爸爸一声令下,我立马想,我可以到楼上借啊!正好也见见那位可爱的小女孩。

我激动地爬到楼上,轻轻地叩响了那扇防盗门。过了好一会儿,里面才有人问:“是谁啊?”我说:“楼下的邻居。能借你家的螺丝刀用一下吗?十字的那种。”“哦,好的。”她开了门,对我热情地微笑着:“你先等一下,我去拿。”还好,与我猜想的一样。她梳着两只羊角辫子,也穿着一身漂亮的连衣裙,只是她在向一个纸箱子走去寻找螺丝刀时,脚步却很慢,两只手也摸摸索索的。当她小心翼翼地把螺丝刀递给我时,我才近距离看到她那双呆滞的眼睛:她竟然是一位盲人。

我从她手中接过螺丝刀,客气地说了声:“谢谢你!对了,你唱的歌真好听。这几天为什么没有唱啊?”“这几天感冒,嗓子哑了。谢谢你的夸奖。”她微笑的脸顿时羞成了一朵红艳艳的花。

回家后,爸爸用螺丝刀在认真地修理着饮水机。他安静地做着手中的活儿,一丝不苟。想起楼上盲女孩那张微笑着的脸,还有她那婉转的歌声,我突然心出奇得静。然后,我重新坐到了写字桌前,认认真真地攻克那道数学题。我相信自己能做出来的!

几天后,楼上又传来邻家女孩那熟悉的歌声。我每次都会认真地听。我从心底里感谢她。

张方明

自由撰稿人,

出版有小说集:

《一个人的清欢》。

张方明

写是写,不写也是写…

1
查看完整版本: 辅导女儿在平原晚报发表的第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