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内容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对话我的总编同学刷爆朋友圈,钱
TUhjnbcbe - 2021/8/31 20:06:00

昨天,吴晓波在杭州西文街接受了钱江晚报记者的采访,这是他在“蓝狮子”公司新地址的第一天上班。

60后的困惑80后的生机

“我前阵子去苏州讲课,一个做纺织业的老总是我的老朋友,他告诉我,几年前,他们公司有人,现在一个人都没有了,当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时,他清空了公司,把4个多亿的现金,交给了银行做理财。”而他自己,只是从日本进口一些设备到国内采取租赁的方式。

在吴晓波看来,60后之所以打败了50后,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电脑和英语两门工具,“接下来,60后碰到的困难,80后获得的好时机,却都是因为互联网。”

吴晓波甚至悲观地认为,“65前的人,我劝他们,就不用转型了,因为他们的知识结构跟不上了,我建议他们保护好之前奋斗二三十年的财富,以及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60后承接的是互联网时代之前的物理状态,而现在,80后根本不上街买衣服了,他们不仅在国内淘宝,已经熟练海淘。”这就是吴晓波一直坚持的观点,“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传播都不是线性了。互联网对制造业是颠覆性的,不是从50到80了,而是直接降到了0。”


  

而对于像自己这样的65后,吴晓波说:“该认的命还是得认,但该坚持的还是坚持,该创新还是创新。”

回到每周找选题的状态

从5月8日开始,吴晓波推出自媒体,重新回到每周创作两个专栏和一个视频的忙乱节奏。

新的选择,新的开始,却又对“不得不放手”的传统业态怀有留恋。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吴晓波的这几位同学在上海同时办报的那些年,正是中国报业最为辉煌的时刻,“他们都值当打之年,风云际会,成了各自码头的舵主。”

吴晓波这个班,60多号人,多为各省高考翘楚,“与前辈相比,我们赶上了市场化的大潮,若有才干,大多能血拼而出;与后辈相比,我们则沉迷于古老的职业和陷足于理想主义的羁绊。”

“我们这代人,在35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到一线承担责任,在45岁左右,本来功成名就,可以歇口气,并等着安享晚年的时候,行业面临了很大的困境。”吴晓波微微皱起了眉。

做自媒体,吴晓波从年开始,就有人跟他提这个建议,“下不了这个决心,这十来年,我都是一年写一本书的节奏。剩下的时间,在讲课、管蓝狮子,一年旅游时间不超过两个月。”

做自媒体,意味着,他必须回到每周找选题写稿子的状态。“现在想想,还是得做,我之前写书,走的还是传统的图书市场的途径,但之后,互联网再发展下去,或许,书店都不存在了呢。”

“怎样的自媒体是有价值的?”吴晓波考虑了很久,“没有视频的自媒体是没有商业价值的,因为视频可以冠名。”

所以,他每周推送一个视频,如今,视频的点击量达到了80多万。视频里,有个叫“巴九灵”的公仔,经常跟吴晓波对话。“就是80后90后的意思。”吴晓波认为,这个世界,已经是要交给80后了。

同时,他的团队,还开始积极搞线下的地面活动,比如各地组织“吴晓波书友会”,定时组织一些读书会活动。

当然,哪怕传播形式转变了,但,他们的理想主义依然在坚守——“当年老师教的,‘此生就当一个合格的记录者和旁观者吧,认真记载这个时代和别人的人生。’”

作者:王湛

编辑:大P

来源:钱江晚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话我的总编同学刷爆朋友圈,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