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内容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晚报读嘉教育middot访谈徐燕
TUhjnbcbe - 2021/9/17 15:44:00
中科白癜风医院喜迎国庆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90129/6846866.html

徐燕平,海宁市紫微初级中学教科室主任,嘉兴市第十三批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曾获得海宁市基础教育改革先进个人,执教的《老山界》被评为省级优课,另有多篇论文在市级以上获奖。

记者:徐老师,我上次读到你的一篇关于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论文,因为觉得文言文学习对不少学生来说,好像都觉得挺难的,所以我们今天重点来说说文言文的学习好吗?

徐老师:好的,文言文学习确实是学生们学习的一个难点,如果我的一些教学方法能给其他老师和家长还有孩子带去启发和帮助,那就太好了。

记者:我想徐老师一定听过那个老掉牙的顺口溜,就是当今孩子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我想问一下,我们的课程标准里,对文言文这一块是怎样规定的?

徐老师: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和内容”中明确指出:“诵读古诗文,阅读浅显文言文,应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在课标实施建议中也有强调:“善于通过专题、活动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

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要求: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活动任务为抓手,让学生真正走进文言文学习。

记者:明白了。那在徐老师看来,孩子们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主要是什么原因呢?

徐老师:由于文言文“言”的生僻,成文背景的遥远,学生始终很难较好地走进文言文的写作年代和生活氛围,所以文言文的教学不能以“灌输式”为主。

如果缺少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类体验和感悟,学生就很难理解文言文那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背后的人文底蕴。

记者:徐老师由此探索出了学习文言文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徐老师:是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来获得的。

我认为在文言文学习中设置各种活动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各项活动任务的过程中达成文言文学习的目标。

记者:徐老师是怎样来设置活动任务的呢?设计的依据又是什么?

徐老师:老师要充分整合资源,借助各种教学支架,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快乐感和成就感。我们配合语文课本下发的《语文作业本》就是一个很好的助手。

记者:好的,徐老师,那你能结合实例给我们讲解一下吗?

徐老师:好的,我们以八年级第三单元的文言文学习为例。

本单元的两篇文言文教读课文都是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其学习目标为“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这两篇文言文,在课后设有“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的助学系统,这些助学系统可以让学生明白课文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也提拱了学习的路径。

《语文作业本》则是在这些助学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分解,设计了具体的学习任务。

见下表

从《语文作业本》第三单元教读课文学习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学习任务都是源于教材助学系统。

例如《三峡》中的《发现三峡之美》源于课后助学系统中“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这两个学习任务。

由此可见,《语文作业本》的学习任务是与课文的学习任务相一致的,是学习的助学单。

记者:嗯,明白。那这个助学单可以有哪些支架呢?

徐老师: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为“课前预学”、“课堂导学”、“课后拓展”,提供了展现学习过程的学习程序支架。同时在具体的设计中,又提供了小贴士、知识卡片、示例等知识性、示范性辅助支架。

这些支架的提供,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得以外显,让学习过程呈现出直接可观的特点。

记者:有了支架,是不是还要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和研究?

徐老师:是的,这就要求教师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式学习。活动式学习是以活动任务驱动,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文言文的阅读中。

这有别于以往静态的学习模式,它以任务为主线,以活动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中。

我把《语文作业本》预学任务重构成“说文解字”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此项学习任务。

例如预学中“晓雾将歇”的“歇”字,在说文解字的活动中,有的小组从“汉字的演化”着手,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了解掌握汉字的本义、引申义;

有的小组则通过查阅《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查阅字词的各个义项,使得知识更加完整;

还有的小组则利用“成语这一活标本”来理解文言字词,让文言字词直接在语境中得到运用。

通过“说文解字”的活动式学习,学生在梳理、比较、探究、归纳的过程中认识的文言字词的独特魅力,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记者:嗯,大家分工合作,先弄懂文言文里面那些字词的含义和魅力。下一步是不是要朗读了?因为我觉得文言文其实很有韵律,朗读起来其实是一种享受。

徐老师:是的,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好办法,也是一个重要任务。《三峡》与《短文两篇》在预学中都设置了朗读的学习任务,旨在让学生掌握文言文朗读知识。

摘录与感受是静态的,而朗读则是动态的,学生只有真正进行了朗读的学习活动后,才能感受文章的文言之美。

我把这一预学重新设计,突出朗读体验:小组最美朗读者评选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组员拍摄朗读视频上传,评价人员依据老师给出的最美朗读者评选标准,评选出每个小组的最美朗读者。

学生在读、听、评的过程中不断地接收不同的朗读体验,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文言的语言之美。

记者:我已经感受到,在徐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正在一步步走进一篇文言文的纵深地带,逐渐感受到优秀古文那种深邃的魅力。

徐老师:是的,文言文学习的核心在于对文学、文化部分的学习,即文学鉴赏,感受领悟古文中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

从文言文核心内容出发,在课中学习活动的设计上,应体现学生深度学习的特点,旨在通过课堂学习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创造性、逻辑性、拓展性等思维。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了解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这就是文言文的“两大维度,四个要素”中的“文章”要素。

在八上第三单元中,《三峡》是一篇介绍三峡山水特点的地理名篇,而《答谢中书书》则是通过写山川之美来抒发自己寄情山水的之志,《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类似于游记的小品文,在结构安排上都有作者的独特用意。

用图文转化的活动来探究作者独特的行文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语文作业本》上是以“表格填写”和“思维导图”的学习任务来驱动学生学习的。

我在教学中,把这两个学习任务与图画结合起来,利用《三峡》中“理解课文结构”这一表格的完成,让学生分小组作画,把文字所展示的景物特点想象成一幅幅山水画,然后小组进行组合,从而发现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

记者:学生们画得怎么样?

徐老师:学生们兴高采烈,同时收获匪浅。

在图画组合的进程中,文章的内容由抽象走向直观,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

例如有的小组有同学学过山水画,在作画中发现作者先写三峡的山,然后是写三峡的夏天,主要是写“夏水”,最后写春冬与秋的景物之美,符合山水画大笔写意的特点。

因为前面介绍了山的高峻雄伟,紧接着写水一定也要先突出其气势雄伟,这样文章的气势就一致了。

还有小组发现通过图画组合后,与“峡”字字形有关,“峡”,先要有山,然后是“两山夹一水”,夏天的水正是这一“水”最富有特点的,因此要放在前面来写,而春冬与秋的水则比较相似,所以放在一起写。

再如《记承天寺夜游》,我把《语文作业本》上的思维导图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让他们给画面取名,让学生感到新鲜好玩,又能在图文转换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事情的经过。

图文转换的活动让学生得以想象、探究、发现,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性思维。

记者:对于写景类的文言文,古人寓情于景的手法更含蓄和婉转,徐老师是怎样引导他们进行赏析和感悟的呢?

徐老师:通过分析《语文作业本》,发现两篇文章是从不同角度来设置的。

《三峡》是通过人物对话情境的方式来赏景品情的,而《短文两篇》则是提供了赏景的知识支架与示例支架。

我由此把这两篇文章设计成以情境对话的形式,比如《三峡》创设一个导游介绍的情境,《答谢中书书》则把“谢中书”这个人物引入到情境中,而《记承天寺夜游》就创设角色扮演的情境。

在三个不同情境创设的前提下,老师提供《语文作业本》上的知识性支架,让学生在情境表演中加以使用。

这样一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激活,以多重角色进入到文本的阅读中,从而从多重角度来体验文章中的情感,重组了两个学习任务,锻炼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记者:到这一步,一篇文言文是不是咀嚼得差不多了?

徐老师:还没有,还应该再往深处探究。

文以载道,文以言情,文章的背后必然有着作者独特的情感与志趣。以往在教学文言文时,经常是把作者作为文学常识进行介绍,其实是忽视了作者这一要素在文言文阅读中的价值。

这个单元的《语文作业本》上除了把作者作为文学常识进行学习外,还选用编写了一些有关作者的事例语段。

例如《短文两篇》中选用了《陶弘景传》和《临皋闲题》,这些语段在学习中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具体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与性格特点,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其人其质,从而更加有效地去体会作者在这一篇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情感与志趣。

因此,在课堂上,我直接借用了这一学习任务,让学生从这些拓展材料中探秘作者,知人论情。

助作业本任务,把课外的学习材料引入课堂,丰富的课堂学习的内容,扩大了学习的时空,也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学会分析概括表达,从而让自己的拓展性思维得到发展。

记者:嗯,前面我们说的这些,好像都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推动之下去进行的,那对于有兴趣并且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会安排怎样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任务呢?

徐老师:统编版新教材注重学生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构建了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文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强调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文言文篇目的编排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主要以课后习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知识拓展。笔者认为,课后的自主活动在设计时应体现“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现,打通课内外的学习,学会创造性的学习。

《语文作业本》在《三峡》这一课的拓展学习中设置了探究《水经注》记录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歌谣等内容的作用。这个可以作为研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开展一场“经典研学”之旅。

学生根据《水经注》的内容和特点,选择一个角度进行研读。研读中,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对所研学的主题进行摘录、分析,撰写读书心得体会。由课内走向课外,由知识的掌握走向方法的运用,指向于培养学生分析创造的高阶思维。

记者:好的,谢谢徐老师。

(本文配图由受访名师提供)对于孩子的阅读和写作,家长有什么烦恼?孩子有什么困惑?关于学科教学,名师有怎样的感悟?关于家庭教育,父母有怎样的心得?欢迎发邮件到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晚报读嘉教育middot访谈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