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内容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安庆晚报bull文化周刊状元安庆
TUhjnbcbe - 2022/6/7 21:13:00

传统文化的

应有之义

安庆,清代安徽首府,当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之美誉。桐城派与徽班,更是安庆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安庆地域文化上升为国家文化形态的重要元素。科举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选官制度,近年的科举史上,历代的文化精英崭露头角、汇萃于斯。明清时期,安庆即以科举名闻天下,一批批安庆先贤于科场冲金夺银,乃至摘取“状元”而名满天下。科举隆盛,本质上是地方文化昌盛的反映,文化昌盛折射的是地方全面的繁荣。

毋庸置疑,安庆从来就不乏问鼎天下之志,也从来不乏问鼎天下的气势。开风气之先,为时代魁首,是安庆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历史是悬在我们身后的星座,为今天定位,为未来导航。檃括安庆历史上状元们的辉煌篇章,是为捡拾自信,勇往直前,也是为在前行的路上,不忘低下头来,自省、自勉,从而获得更多奋进的力量。

状元安庆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梅戏《女驸马》中冯素贞的一段“凡尔赛体”花腔,唱出了安庆斐美悠长的豪迈。

安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戏《女驸马》让安庆声名远播。但是,古代科举制度是严苛的,若以当下的“高考”喻科举,女儿之身的冯素贞,真要科场博取状元,她拿不到准考证,买不到车票,进不了考场。就算诸多环节皆有神助,冯素贞如愿金榜题名,她也断断不敢领“录取通知书”。步步惊心,环环死结。

戏曲文化,只是安庆文化轻松欢乐的一部分。即便冯状元纯属虚构,丝毫不影响安庆科举大市的地位。隋唐开创的科举制,打破了阶层固化的桎梏,为中国历代王朝所沿袭,甚至被当作西方文官制度的源头。近年间,这种新的选官制度选拔出无数社会精英。成熟的科举制度,读书人的科考是“三部曲”: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进士”中的第一名,即所谓的“状元”。

《女驸马》从艺术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趣味性命题:科举魁首的状元,会成为驸马?以明清科举史料观之,明代进士平均年龄33岁以上,清代进士平均年龄37岁以上,十年寒窗,鲜见少年。特例不是没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符伽,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可考的文状元计人,少年状元屈指可数:宋代寇准20岁,欧阳修24岁,范仲淹27岁;明代费宏20岁,周延儒21岁。20岁结婚,古代属“晚婚”。“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唐会昌三年()的状元郑颢,是历史上唯一迎娶了公主的驸马。

科考路上对状元的追求,本质上是一种奋斗精神,也是一个地域人文精神的体现。凡是科举兴盛之地,必是人文昌盛之区。安庆地起大别山,枕天柱,临大江,溪河陂港汩号觱沸,沃野天造膏腴惠民,传统社会的安庆,极尽农耕工商之利,故而经济人文鼎甲江南。据《重修安徽通志·选举志》,明清时期安庆府共举文进士人,位居全省前列,形成独特的人才现象。明清时期共有文状元人,武状元人,安庆府计有5人。据《光绪会典》卷四记载,全国设府(不含直隶州)个,安庆府状元数不仅远超平均水平,并且文武双辉——既有文状元,又有武状元。

光绪三十一年(),传统科举退出历史舞台,传统的选官制度成为“过去式”。但是,正如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奇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客观、公平、竞争的科举模式,在当代高考以及各类人才选拔考试中,正以全新的内容、形式呈现出来。年,新中国开始探索新的高考制度。年,全面恢复高考制度。一切都在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社会的现代化赋予了考试的崭新内容,科举形成的制度文明,依然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状元文化”,是魅力持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安庆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为“状元梦”而奋斗,也是为人生理想而奋斗,同样是为“中国梦”而奋斗。“状元文化”生生不息,由此呈现出现实意义。

一个创造出历史辉煌的地方,再创辉煌是应有之义。一个冷寂于历史的地方,未来的辉煌有待百倍的努力与付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出类拔萃,勇为人先,安庆状元们身上体现的正是安庆精神,也是安庆骨子里的自信。*梅飘香,赴宴琼林,前贤精神是安庆最可贵的遗产。

章宪法

文状元

刘若宰

“状元府”在安庆妇孺皆知,乃状元刘若宰府邸所在,甚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庆的一块础石。

状元刘若宰与安庆是何关系?有人说他是山东人,有人说他是江苏人。即便是“安徽说”,亦有潜山、桐城、怀宁、安庆城区之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安庆历史文化,趣味甚多。

据景福堂《刘氏宗谱》,刘若宰先祖居潜山,其父刘尚志已居怀宁,其几位叔父又由皖返潜山。刘若宰居官后曾上《陈情疏》:“臣系南直隶安庆府怀宁县人。”有点乱,有原由。明清安庆、怀宁府县同治,刘若宰其实是天台里人。

天台里是安庆的又一座文化地标,名字便为刘尚志所取。刘尚志隆庆五年()进士,官至山东布*使。阮自华是安庆的戏剧鼻祖,万历二十六年()进士。二姓相邻,共留佳话。《幽明录》载:东汉初年,书生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与二仙女成夫妇之礼。半年后,刘、阮回家探亲,发现已过了七代。刘尚志与阮自华都是文化人,二人一合计,将居地命名“天台里”。

一个地方的文化,取决于高度,刘若宰令安庆科举登峰造极。

刘若宰(—),字胤平,号退斋,崇祯元年()状元。

刘若宰为何高中状元,有一则趣事。文秉《烈皇小识》载:“时上留心策士,进呈三十六卷,并贮名金瓯中,以金箸夹之。凡三夹,皆得若宰,遂定为状元。”这意思是说,崇祯帝刚登基,分不出哪份试卷最好,最后采用类似民间抽签、抓阄的办法确定状元。选了三次,都是刘若宰。

这趣事还真不能当故事看。《烈皇小识》的作者,是刘若宰同僚文震孟之子。文震孟同样是位状元,其子所述或真有其事。但刘若宰殿试卷能进呈皇帝,前提需要不同凡响。刘若宰例授修撰,历官詹事府右春坊右谕德,翰林院侍讲,经筵日讲官,是崇祯信任的官员。如果不是身逢末世,又英年早逝,刘若宰应该前程无量。

尽管如此,刘若宰仍直接影响了安庆城。明季家乡局势动荡,刘若宰等皖籍官员,力陈单设安庆巡抚,辖应天巡抚之安庆等4府、河南巡抚之光州等4州县、湖广巡抚之蕲州等3州县、江西巡抚之德化等2县,驻节安庆。由清代明,安庆巡抚演变为安徽巡抚。刘若宰为安庆成为安徽省会,铺垫了基础。

刘若宰又被视为桐城人,同样空穴来风。安庆科举,桐城最盛,清代进士数居安徽第一。据马其昶《桐城耆旧传》:清代桐城进士中,会试会元3人,殿试一甲4人。乡试解元7人,其中的刘辉祖、刘捷,即状元刘若宰之孙,迁居桐城松山一带。刘若宰生性平淡,“一勺清泠水,无尘净古今”,以刚正不阿、好学上进的品格荫及子孙。

无问西东,安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是先贤们共同创造的。(章宪法撰)

文状元

龙汝言

民间视状元为魁星下凡,认为出生时必有异象。南宋淳熙八年(),长州(今苏州)人*由夺得状元。家乡人想,*状元出生时,应该有异象,可惜没有。心有不甘,有人想起来了:*由出生进,长州发大水。

龙汝言(—),字子嘉,桐城人,嘉庆甲戌科(嘉庆十九年,)状元。龙状元的神话不多,传奇倒不少。

首先是穷。刻意渲染成功人士的早年贫寒,似有励志意义,其实很苍白。曾国藩认为,一个家族子弟成才,至少要有三代的积累与接力:第一代实现摆脱贫困,第二代树立文化意识,第三代开始冲刺科举。桐城龙氏扬名科场,还真就是这个模式。龙汝言之父龙骧,是个读书人,官从九品,去世较早。认为龙汝言幼时家贫,可能与其父早逝有关。龙汝言的母亲钱氏,家世也不贫寒,父兄弟皆是读书人,只是不显赫。钱氏得益父家资助,维持了儿子的学业。物质先于文化,有物质支撑,有文化意识,这才有龙状元。

其次是笨。龙汝言幼时较笨的传说不少,不太可信。科考本质上是智力比拼,否则注定没有未来。张祖翼《清代野记》载有一段轶事,可见龙汝言卓越不群。龙汝言成名前幕于京城一位满族都统,嘉庆皇帝过生日,朝廷大员都要上折子歌功颂德。这下,龙汝言的主子舞枪弄棒是强项,写文章就指望龙汝言了。龙汝言别出心裁,从康熙和乾隆的御制诗中,挑出了二百句组成一首长诗。嘉庆帝见后大吃一惊:这创意,甩满朝文武几条街。

以正史观之,龙汝言绝对是个不平凡的人。《清实录》中,数次写道嘉庆帝“赏召试一等直隶廪生龙汝言”“赏一等举人龙汝言”等。皆为一等,龙汝言科考胜出实在情理之中。

最要命的一条,龙汝言怕老婆。民间传说,龙汝言早年读书、过日子,主要仰仗老丈人,老婆的家庭地位水涨船高,龙汝言受气也没底气出声。这一天,龙汝言在家校核《高宗实录》,老婆又在那数落了。龙汝言想,我这算啥状元啊?忍无可忍,不能再忍,撂下老婆,龙汝言找朋友喝酒去了。

龙汝言出门后,馆吏来取《高宗实录》。老婆正在气头上,便将龙汝言没校完的《高宗实录》拎给对方。嘉庆皇帝翻开一看,书中乾隆皇帝庙号“高宗纯皇帝”,居然是“高宗绝皇帝”。“纯”变成“绝”,这不是咒骂皇家吗?嘉庆帝怒将龙汝言革职,永不叙用。

这故事半真半假,《清实录》的记载是漏了一个:嘉庆帝“阅至第二十函第一册内,恭载高宗纯皇帝庙号,‘帝’字脱落……龙汝言精神不周,办事粗疏,无庸交部议处,著即革职回籍。”

马其昶《桐城耆旧传》记载:“道光元年,起用内阁中书,授兵部主事,进员外郎,未几卒,年52岁。”龙汝言最终复出官场,惜乎天不假年,永远失去了展露才华的机会。(章宪法撰)

文状元

李振钧

树林冲是太湖的一个山村,九井溪于村蜿蜒而过。明初卜居于此的树林冲李氏,耕读起家,宦迹于世。有清一代,树林冲李氏家族一门十一进士,李振钧更是大魁天下,地方文运极尽一时。

李振钧(—),字仲衡,号海初,太湖人。李振钧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李长森(—),乾隆四十九年二甲一名进士,官至布*使;其兄李振祜(—0),嘉庆六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李振钧自幼聪慧,5岁入学,能辨解四声。

家庭的熏陶,以父为最。李长森一生宦迹山东、贵州、云南、广东、河南、河北、四川、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李振钧由此度过了童年、少年与青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振钧的学识盖过同时代学子。科举是一种选官制度,科举内容并不尽于四书五经,包括为官从*的知识与技能。有一科广西乡试,考及山芋种植。学与识,同样是传统社会成才的关键。

嘉庆十四年(),十六岁的李振钧前往武昌,与湖广总督汪志伊之女汪正珠完婚。汪志伊是清中期著名的桐城高官,汪志伊十分器重这位乘龙快婿,对李振钧亲授课程,期其早日蟾宫折桂。

嘉庆十五年(),十七岁的李振钧踌躇满志,第一次参加顺天乡试。倘若中榜,李振钧便是少年举人。但是,科场的竞争是激烈的,既有天赋又占尽优质教育资源的李振钧落榜了。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奋斗。

嘉庆十八年(),李长森远赴云南之任,李振钧奉母顾氏返回家乡太湖。途经安庆,李振钧月下登大观亭,撰联大观亭:“秋色满东南,自赤壁以还与客泛舟无此乐;大江流日夜,问青莲而后举杯邀月更何人。”

意气风发的少年,有着高远的志向,无视磨难如影相随。李振钧之妻汪正珠体弱多病,嘉庆二十年(),岳父汪志伊书招女儿远赴福建,寻名医就治。未曾料夫妻一别,竟成永诀。噩耗传来,李振钧悲痛欲绝,《自伤》诗云:“双飞本是结同心,别鹤巢空侣莫寻。月冷海天云寂寂,花残风雨夜沉沉。看人往日悲僵瑟,嗟我于今亦碎琴。欲觅鸞膠心未忍,关雎从此少知音。”

科场磨难,更超寻常。李振钧七赴江南乡试,方于道光八年()考中举人。这一年,李振钧三十五岁,少年才俊早已变成资深“复读生”。

道光九年()会试,南皮人刘有庆夺得会元,李振钧中榜。殿试时,刘有庆只名列三甲第五十五名,李振钧一举反超成为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

李振钧居官仅仅十年,四十五时英年早逝。衰世之下,李振钧仅以诗文书画留传后世。一个半世纪后,状元赵文楷、李振钧的裔孙赵璀、李敬晟相聚太湖。昔日的文化世家,如今人才辈出,可见“状元文化”的意义。(章宪法撰)

文状元

赵文楷

同治三年(),翰林赵畇购得天台里杨氏宅,原为前明状元刘若宰家族宅第,即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太史第。赵畇之父赵文楷,则是安庆的又一位状元。

赵文楷(—),字逸书,号介山,太湖人。

赵文楷之祖赵象贤,24岁入赀补云南河曲州录事参*。其父赵学浩,少时勤学苦读,科场屡试不第,终以科徒为生。入赀,指纳钱谋官;清代的录事参*,则指*中低级吏员。赵文楷显名之前,赵家算不上贫寒,也谈不上富裕,但一直奔波在仕进的路上。

赵文楷自幼聪颖过人,6岁破蒙,7岁能诗,13岁考中秀才,前途一片光明。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乾隆四十三年(),赵文楷之父去世;乾隆四十四年(),赵文楷之祖离世,赵家顿时陷入贫穷。生计所迫,赵文楷亦耕亦读,赵母纺绩帮佣,维持家用。艰难困苦,赵文楷其志亦坚。

乾隆五十三年(),赵文楷乡试中举。其后两次赴京会试,皆落第而归。每一个科场奋斗的学子,挫折皆为寻常之事。在安庆府的科举记录中,唯见吴汝纶一帆风顺:同治二年()秀才,同治三年()举人,同治四年()进士,一步不落,成一代宗师。

嘉庆元年(),乾隆帝禅位,嘉庆帝登。为显皇家隆盛,体现皇恩浩荡,清廷特设丙辰恩科,即于常科之外加开一科。皇家喜庆,赵家亦庆,赵文楷一举夺魁,拿下恩科状元。

皆大欢喜,嘉庆帝喜赋御诗赐予开科状元。爱新觉罗·颙琰《赐赵文楷》:“丙辰吁俊典依前,教养菁莪六十年。寿宇作人昭化洽,金阶选士听胪传。榜悬龙虎彤墀直,云护旌旗紫轪连。文楷嘉名期雅正,为霖渴望副求贤。”

赵文楷例授翰林院修撰,历官山西雁平道,署山西按察使。其一生著作甚丰,诗文名世,还为安庆赢得海外美誉。《清实录》载:嘉庆四年()六月,“以故琉球国王尚穆孙温袭爵,命翰林院修撰赵文楷、为正使,内阁中书李鼎元、为副使,往封。”《清史稿》载:赵文楷“廉洁之声,著于海外,举国敬礼,特为生祠”。

生祠,相当于为健在者修建的纪念馆。赵文楷在琉球为中山国王举行隆重的册封加冕仪式,代表朝廷宣读了册封诏书,赐予新国王*、锦袍、玉带等。礼成返归,中山王欲赠以*金等贵重礼品,被赵文楷谢绝。琉球风调雨顺,琉球人皆以为托大清皇恩、廉洁册封之福,为赵文楷立“清惠祠”,惜毁于太平洋战争。年,赵文楷六代孙赵朴初先生寻访琉球,只目睹了先祖赵文楷题写的碑刻“育德泉”三字。

官场历练,赵文楷才干卓显,“京察一等”,嘉庆帝对其“试以吏事”。嘉庆十三年(),赵文楷卒于山西任上,年仅48岁。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赵文楷的裔孙却代有英才。赵文楷亲书的家训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交不忘旧,言不崇华。”这就是家族文化的力量。(章宪法撰)

张全海

武状元

王来聘

文状元始于科举制度博兴之隋唐时期,而武状元直到年后的宋朝才产生,宋仁宗天圣八年(),赵祯亲试武举,以武艺分高下,钦定一甲一名为张建侯,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武状元。

中国古代原本崇文尚武,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重文轻武”变得越来越明显,隋唐时期没有武状元就是一个例证。自从宋太祖赵匡胤玩了一把“杯酒释兵权”之后,中国历史便跌入了“重文抑武”之河,打天下坐江山都离不开武人,但又不能给武人赋予崇高的地位和较大的权限,武人就在这种尴尬的夹缝中谋生存。元朝不设武科,也就没有武状元。明朝原本也不大想设立武科,直到开国年后才勉强开科,还不太正规,没有殿试环节,所以也没有真正的武状元。直到开科多年后的崇祯初期,大明江山已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中,国家急需能上阵杀敌的武将,但临时抱佛脚从哪里去找这些人才,怎么选拔?危难之际,人们又想起了武科举,要重视武科举,希望能从武科考试中选拔将才而迅速派往前线沙场去挽救国家的危亡。明朝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武状元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据官修《明史·选举志》记载:“崇祯四年,武会试榜发,论者大哗。帝命中允方逢年、倪元璐再试,取翁英等百二十人。逢年、元璐以时方需才,奏请殿试传胪,悉如文例。乃赐王来聘等及第、出身有差。武举殿试自此始也。”其实官修《明史》的说法并不准确,据档案文献及其他史料显示,崇祯四年武科并未进行殿试,只是举行了金殿传胪仪式,但这已经是破天荒了,相当于是皇帝钦点了武状元,打破了几百年没有胪传武进士的旧例,所以当时文武百官惊呼此举为“创格大典”“创兴殊典”。这科拔取头筹的武举王来聘,就是明朝第一个正儿八经的武状元。

据《怀宁县志》《怀宁县民间故事集》等文献显示,王来聘为安庆府怀宁县人,原名王宋徐,家境贫寒,常受人奚落,因而愤慨出走,寄籍燕京,后考中武状元,衣锦还乡,不过没几年便在山东登州为国捐躯,客死他乡,至清乾隆时赐谥忠愍,嘉庆初年怀宁县学重修刘若宰状元坊时,增载王来聘之名。

武状元王来聘,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好不容易出了明朝第一个武状元,不几年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如午夜天空划过的一颗流星,很快消失在静寂的夜空,后来人们对于他的姓名字号、籍贯、事迹等均无太多的了解。如康熙十四年《安庆府志》记载他是崇祯戊辰状元(这是他的同乡刘若宰中文状元的科次),寄籍山东(这应该是讹取了他的战死地点);康熙二十五年《怀宁县志》亦同。清初王源《居业堂文集》、官修《明史》、光绪《顺天府志》等均记载其为“京师人”,这与怀宁民间传说基本一致。而今人潘荣胜所编《明清进士录》一书中则说王来聘为隆庆五年进士,山西寿阳人,居京师,累官至副总兵,云云,这明显是将崇祯辛未武科状元王来聘与山西寿阳隆庆辛未文科进士王来聘弄混淆了。

王来聘到底是怀宁哪里人?我曾经考察翻阅过较多老怀宁和潜山的王氏族谱,至今仍未找到线索。据《怀宁县民间故事集》记载,王来聘的故事主要流传于潜山怀宁交界一带,也就是怀宁县平山镇及周边一带,而文状元刘若宰在怀宁的家族居地也是平山镇,所以此地应当作为重点查找范围。(张全海撰)

更多精彩美文,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欣赏《安庆晚报》文化周刊完整版

实习编辑:冯敏

审核:査予然

终审:盛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庆晚报bull文化周刊状元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