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辰区东部,永定新河与龙凤河交汇处,有个多年历史的赵庄子村。从一个十几年前负债余万的“贫困村”,到年村集体资产3个多亿、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的“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村“两委”班子是如何做到的?日前,带着满满的好奇心,记者走进赵庄子村,听村民和村干部讲述它的变迁故事。
驶下津宁高速,驱车沿杨北公路向北行驶7公里左右,跨过永定新河上的霍庄大桥右转,是一条笔直宽阔的柏油路,一直向东,驶过不远处一座写有村名的牌坊,就到了赵庄子村。走进村子,远远望见一幢幢漂亮整齐的“小洋楼”安立在道路南北两侧,左边的是东赵新家园,右边的名叫天赐园,这里住着全村多男女老少。在村路两旁、小区内外,绿树掩映,花香弥漫,假山流水淙淙、路灯笔直挺立,卫生室、饭店、超市、健身广场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目之所及,是一幅幅北方江南的美丽画卷和村民们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脸。
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赵庄子村共有户,人,集体土地总面积亩。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带领全体村民利用独有的优厚自然资源,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和渔文化旅游,让昔日的穷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年底的统计数据,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多万元,带动村民就业余人。
“贫困村”修通致富路
“过去这里是塌河淀边上的低洼盐碱地,粮食产量很低,遇到灾荒年月,甚至颗粒无收。”谈及过去村里的贫穷落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担任过村书记和生产队长,今年74岁的赵振环感触颇深。他说,赵庄子村东临龙凤河,南依永定新河,为了养家糊口,打鱼、捞虾、照螃蟹就成了村民们的主要营生,但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
“我刚嫁到这村的时候,很多村民还住着那种屋顶铺着芦苇的土坯房,还不如我老家村里的房子好。至少有一半村民家里没通自来水,每天要靠挑水过日子,实在是太穷了。”今年51岁的董青花30年前从河北深州来到天津,嫁给了赵庄子村的赵向阳,回忆起当年刚嫁到这个村时的场景,一切仿佛还历历在目。
“因为穷,一听男方是赵庄子村的人,没人愿意把女儿嫁过来。”董青花回忆说,那些年,村里人娶媳妇成了件稀罕事儿,听说有人家娶媳妇了,凡是腿能动的,差不多全村男女老少都要跑来看热闹,就像过年一样。
“那个时候村子里都是土路,唯一的一条坑坑洼洼的柏油路只有不到3米宽,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脚泥。出村时,要沿着村北面的霍赵路,步行1公里穿过西边的霍庄子村才行。交通不畅直接制约了村里的经济发展,没有一家企业愿意到赵庄子村投资建厂,穷得叮当响的村民们干着急,没办法。”赵振环感慨道。
为了尽快摘掉这顶压在村民头上的“穷帽子”,年,西堤头镇*委通过民意调查和慎重考虑,决定动员村里靠水产养殖、奶牛养殖和饲料加工富裕起来的致富带头人赵绍*回村“主持工作”。年,在多名村民热烈的掌声中,众望所归的赵绍*全票当选赵庄子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成为了村里的“一肩挑”,这一“挑”就是整整17年。
被选为“一肩挑”的当天,他面对全村多双信任和企盼的目光立下誓言:“要想富,先修路。我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先把村里的路修通喽,把家家户户的自来水问题解决喽。”赵绍*没有食言,17年间,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努力改变着村里“路不通、吃水难、房子破”的旧貌,将村民们的梦想一一照进了现实。
上任以后,赵绍*面对的是一个没有村办企业,没有集体积累,负债余万元、公共设施匮乏的“烂摊子”。当时的村委会甚至连个能正式办公的地方都没有,赵绍*就从自己的企业里腾出几间空房,供村委会办公使用。修路、通自来水,缺少启动资金,他就背着家人“挪用”自己家里的积蓄,为工程启动垫资,仅仅修路征地支付给邻村的补偿款一项就有万元。
凭借着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年,村里家家都通上了自来水,过去挑水用的扁担和水梢成了摆设。年,在赵庄子村南,紧邻永定新河北岸,一条16米宽的通衢大道横贯东西,这就是如今赵庄子村的中心路,也是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的致富路,更是老百姓通往幸福生活的小康路。
“土窝子”变成小洋楼
年,为加快赵庄子村小康建设步伐,消除村民住房安全隐患,彻底改变脏、乱、差的村容村貌,村“两委”班子多次召开*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征得全体村民同意,正式启动村民旧房改造建设工程——拆除旧平房、土坯房、危漏房,在原村址上重新规划建设新楼房。
全体村民一致拥护,家家户户主动搬迁。但盖楼需要大笔资金,村里拿出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但缺口仍很大,赵绍*就凭借自己多年做生意积累下的人脉,四处“化缘”筹款。那年,快到春节了,还欠施工队多万元工程款,工人们领不到工资,没法回家过年。情急之下,赵绍*一咬牙便宜卖掉了自己养牛场里正在产奶的头奶牛。“头牛,只卖了万,当时真是含着眼泪卖的,不舍得呀。可为了工人们能够带钱回家过年,我豁出去了。”赵绍*的眼圈红润了。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20多幢漂亮的楼房拔地而起,世世代代住着“土窝子”的多村民陆续住进了新楼房,截至年,村里的还迁工作全部完成。
今年73岁的赵会泉是土生土长的赵庄子村人,也是年入住新楼房最早的一批搬迁村民,见证了村子近十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年,新楼房建好后,我和老伴分到了一套平方米的单元房,两室一厅,卫生间,天然气、地采暖一应俱全。”
他告诉记者,在旧房改造时,除了保证每户村民都能住上新楼房,村里还多建了一批楼房,预留给村里的年轻人。只要家里的孩子年满18周岁,花5万块钱,就能分到一套80平方米左右的新房。
“有了新房子,引来了金凤凰,如今周边村子的闺女都愿意嫁给我们村的小伙儿。我的三个儿子都另外分了新房,娶了媳妇。”说起居住条件的改善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赵会泉一脸的幸福。
“原先一人只有一亩多地,如果只靠种庄稼,一年忙到头也挣不到多少钱。”赵会泉告诉记者,如今他把家里的地无偿流转给了村集体。三个儿子在外打工,每月都有几千元的稳定收入。村委会还给他找了一份小区存车处管理员的工作,每月工资有多元。“是*的*策好啊!现在,村里的环境越变越好,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赵会泉笑得合不拢嘴。
“泥腿子”过上好日子
西堤头镇自古以来水陆交通十分便捷,素有“津渝古驿”之称,具有深厚的渔乡文化传统。“老百姓都住上楼房后,一些低收入的贫困村民连暖气费都交不起,没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是不行的。‘两委’班子经过多次研究,决定利用独有的‘水’资源优势,打造乡村旅游,把眼前的一片片‘绿水青山’变成一座座‘金山银山’。”赵绍*说。
年,在完成煤改燃和建成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村里开始发展生态旅游和渔文化旅游。从村民手中流转过来亩鱼塘,把一个个独立的鱼塘打通整合,将水面连成片,取名“圆梦湖”。年,“圆梦湖”景区初具规模,游客络绎不绝。年,在北辰区*府的支持下,先后与曙光农场和华北集团合作,依托曙光农场亩现有水面资源,将“圆梦湖”景区升级打造成亩原生态景观——“曙光水镇”。
“开业的是第一期,整体项目分三期,规划占地1.9万亩,除了旅游观光之外,还将融入餐饮、娱乐、住宿等配套设施,并带动周边的霍庄子和姚庄子两个村共同参与景区开发,预计年接待游客万人。”赵绍*说。
为将“曙光水镇”打造成集休闲观光、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健康养老、就业增收于一体的特色渔业田园综合体,赵绍*先后4次带队赴地理、气候、人文环境与西堤头镇相近的山东枣庄5A级旅游景区——台儿庄古城考察取经,并请来台儿庄古城专业运营管理团队参与“曙光水镇”的设计、建设和管理。今年7月18日,“曙光水镇”一期正式开园纳客,平均日接待游客人以上,周末和节假日游客数量超过1万人。
走进“曙光水镇”,宽阔的湖面在初秋艳阳的照耀下浮光跃金、波光粼粼,荷花、莲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成群的鸥鸟、白鹭在水上觅食、嬉戏。亭台楼榭、水上栈道、演艺广场、萌宠乐园,各式生态景观依湖而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当中,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慕名前来的游客三五成群,或漫步赏景,或拍照打卡,一路上笑声不断。
“这里同其他公园、景区最大的不同是可以尽情地和小动物们近距离接触,拍照、喂食,让人感觉心情很愉快。”今年75岁的于大娘和老伴是从市区乘公交车来的。她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在家门口坐地铁3号线,再倒一趟路公交,1个多小时就到了,下了车就是景区大门,挺方便的。进了景区还能坐电瓶车,一点也不觉得累。”
“曙光水镇”的建设和运营,为赵庄子村和周边村庄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村民们都积极主动融入到旅游开发的热潮中,“摇身一变”成为了乡村旅游的从业者。今年54岁的村民赵绍友过去靠种地、打鱼和外出打零工为生,收入少且不稳定。如今,他在景区里开观光车,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收入超过元。
“曙光水镇”开园后,已知天命的董青花也找到了一份萌宠饲养员的工作,除了一个月多元的收入,她还收获了一份难得的快乐。“天天跟英国舍特蓝小马、羊驼、黑天鹅、小鹿、蓝孔雀待在一起,给他们喂食,同孩子们一起摆POSE拍照合影,感觉自己年轻了许多。”董青花咯咯笑着说。
“保护好生态、发展生态游,这条路我们走对了,要坚持走下去,带着乡亲们一起圆梦,圆小康梦、圆乡村振兴梦。”赵绍*说,这两年村里搞旅游,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回来了,可人手还是不够,还得吸纳邻村的村民来帮忙。
“计划明年夏季推出水上婚纱摄影观光项目,吸引更多的年轻游客。今年冬季,将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利用湖面开发奥运主题冰雪游项目,服务周边京津冀市民。”赵绍*表示,希望市里、区里再多给一些优惠扶持*策,彻底改变村里建设用地紧张的局面,把“曙光水镇”建成北辰区乃至天津市的旅游新地标。
结束了一天的采访,记者走出村子时,来自天津美术学院的几名大学生正在村口进行墙体彩绘创作。墙壁上“乡村振兴”四个遒劲的大字,成为了赵庄子村“两委”班子带领全体村民阔步走在乡村振兴康庄大道上蝶变奔小康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