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绿树露金*,11月的易家河新村,漫山遍野柑橘飘香,令人陶醉。“门前小溪潺潺流水,村后大山累累硕果”,易家河新村门楼上的对联,正是易家河村百姓如今幸福生活的写照。“年,我‘移民’到这里,村里的发展历历在目。”今年75岁的易家河新村村民倪新华站在自己第一批种植的橘子树前,讲述了50年来,新村从举家迁徙到开垦拓荒的发展变迁。
倪新华和他的橘园
点“橘”成金,橘子树变“摇钱树”
初到倪新华家,浔阳晚报记者并没有看出有什么特殊——两栋紧靠在一起的小楼,楼前的小院子里种满了花花草草,唯一特别的,就是他家客厅堆得像小山一样的一筐筐橘子。环顾小院周围,院前是橘林,院后也是橘林,橘园则离得稍远一些。
“我是年从浙江‘移民’过来的,当时我才25岁。”据倪新华介绍,年,自己从浙江迁徙到柘林公社大路边大队,后因建柘林发电站,年,他又从大路边水淹区二度移民到易家河新村落户。落户之初,易家河新村四处荒芜,山上都是枯树根、石头和野草,稻田还是冷浆田。“房子是茅草房,挑土填田就靠一双手,起早贪黑一锄头一锄头地挖。”一开始种水稻,收成很少,近十年,新村人的日子都过得很困苦。
年,国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把土地承包给农户,村民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大家开始尝试着种植各种经济作物,萝卜、甘蔗、西瓜、苹果都试过,但都没有成功。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倪回老家探亲时,了解到老家的柑橘市场前景不错,没想太多就带着40棵温橘苗回到易家河新村,在山头种了下来。“当时他们都说这个地方不适合种橘子,挂果的时候,我带着橘子到县里去,县里的领导看到都不敢相信。”老倪笑着说,有了这次尝试,发现温橘这个品种非常适合易家河新村的气候,实验也成功了,管理也相对简单,就这样开启了全村种植柑橘的第一步,也打开了易家河村产业发展的大门。
75岁倪新华老人带浔阳晚报记者上橘园,依然步态轻盈。“今年比较干旱,有些橘子口感差一些,你吃这个,这个肯定甜。”来到橘园,倪老的话多了起来,说起橘子,仿佛在介绍自家孩子。在最早种植的橘树旁,他摘下几个橘子让大家品尝。“在这个山上种上柑橘后,效益非常好,后来的橘子树,就是从这个苗木嫁接过去的。我们年引进这个苗木,年产品就形成了规模。”倪新华说,当时也有村民对种橘子的事情产生质疑,“橘子种得再好,也不能当饭吃”。倪新华回应:“只要好吃,中国这么大,肯定能卖出去。”为了卖橘子,老倪还出去跑销售。“到年,在县委、县*府的指导下,乡镇领导给易家河山上的田地进行改造,柑橘实行了园林化。年以后,柑橘发展的前途已经相当好了。”
吃亏是福,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回忆起橘子产业的发展,倪新华说自己是实践者,也是见证者。年,通过*和各级*府的引导,村民到发达省份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市场推广手段,回来后开始抱团合作,共同生产,用于节约劳动力成本,共享生产资料,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年,村两委鼓励有先进理念的村民率先带领大家注册商标,建立柑橘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进行整合,确定分配基数,进行一次保障二次分配。现在全村共有成规模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3家,从“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逐渐过渡到“龙头企业+外商+合作社+基地+农户”,完成了从传统的农耕发展模式逐步走向农旅融合发展模式的转变。年,村两委把已有的合作社再次合并起来,组成企业集团,让柑橘对市场的风险有了更高的耐受力。
一次成功可能是偶然,两次成功也许是运气,三次成功靠的必须是实力。问及老倪是否一开始就是种植专家的时候他说:“我什么也不懂,也没有什么文化,都是慢慢研究来的。”从年开始,倪新华利用“新华柑橘专业合作社”的优势,每年帮助周边农户销售柑橘多万公斤。从年开始,又把目标定位在提高柑橘品质上,为改良品种,他从外地引进了大丰和日南两个优质品种。为让橘农熟练掌握育苗技术,他在邻近的江上乡又建立了新的苗圃,手把手教橘农技术。
“周围村的村民到我们这来要苗,我就送给他们,不会种的我就教。”在带动当地村民一起种柑橘的过程中,为了让更多的人收益,老倪还经常组织免费的农民培训班,自己做讲师,把种植柑橘的心得传授给种植户,还在家中挂牌成立“科普教学基地”,对上门求学的农民,免费提供吃住。年6月,倪新华受省农函大的邀请,作为江西省唯一的农民技术员,随中国农业技术服务团远赴湘西进行技术指导,路费都是自己掏腰包。在老倪看来,吃亏是一种福气,比如传授经验,只要一个电话,他基本上是随叫随到。“很简单的道理,吃亏我能睡个好觉,占了别人便宜我反而睡不着。”而这样一个爱吃亏的人,得到了多位国家领导的亲自接见,凡是来易家河新村组柑橘基地和新农村建设点视察,必到老倪家。
新村人靠种植柑橘富裕了,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一片片绿色橘园与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农家洋楼遥相呼应。富裕起来的新村人并不满足现状,依托柑橘产业,先后办起了旅游业、观光农业和农家乐。
伉俪情深,结婚50年从未拌嘴
老倪说,自己能够放开手做事业,还要感谢老伴的支持。刚来这里时,“一担箩筐、一床被子、一口锅,斤大米还在路上漏光了,真的苦,我老婆就坐在地上哭。”后来日子慢慢好了,有人来村里住在他们家,吃住都是老伴负责,老伴没有一句怨言。
老倪是个十分健谈的人,老伴话就比较少,浔阳晚报记者采访期间,她一直在忙家务,但特地递来了热水给老倪喝。“她是怕我说多了口干。”说完,老倪呵呵地笑了起来,他说,来到易家河新村快50年了,尽管日子曾经很苦,但夫妻二人从来没有拌过一句嘴。问及“为什么对你那么好”的时候,“可能是因为爱我吧”,倪老幽默风趣地答道,惹得大伙儿笑了起来。
如今,夫妻二人儿孙满堂,两个儿子都留在家乡种柑橘。在易家河,这样的柑橘种植户还有许多。易家河村*委书记李智原是MPA研究生,医院做全科医生,受到中国农村创业氛围的感染,他带着妻子,辞职返乡,种上了柑橘,当上了村干部。“现在,像我这样从一线城市返乡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了。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同家乡人民融于一体,带动大家一同致富,是一种更高的自我实现。”李智说,今年天气不好,预计产量万公斤,年收入0.9亿元,每户橘农大概可以收入2万元,人均增收超过元。
50年时代变迁,老倪带领村民富了起来,这也是易家河新村变迁发展的缩影,也见证了新村人民的拼搏和新村的发展历程。“舍小家为国家举家迁徙千里外,辞旧业创新业乐业小康万年春”,从举家迁徙到开垦拓荒,从试探种植到抱团发展,到现如今完成了农业与旅游的高度融合,在50年的发展过程中,易家河人在自己不懈努力下,奏响了“三农”时代的赞歌。
浔阳晚报记者*梦如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