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内容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抬脚进城茅箭在湖北省率先实现村
TUhjnbcbe - 2022/12/11 20:59:00
北京看荨麻疹的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595950.html

湖北日报年10月23日10版报道。点击查看原文

十堰的66路公交车到达东沟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戴辉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戴辉通讯员潘庆芳关晓波

10月12日17时,十堰市茅箭区茅塔乡东沟村,群山环绕,细雨沥沥。路边,几个村民正在等车进城。一会儿,司机熊祖发开着一辆66路公交车停靠。“现在坐公交到十堰市区赶夜市很方便,新鲜蔬菜很快能卖完。”52岁的村民丁义生挑着竹筐上车刷卡,筐里是自己种的红薯、包菜、玉米等。

近年,十堰市着力打造“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一条条公交线路通进村庄,方便村民“抬脚”进城,降低村民出行成本。今年,茅箭区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公交”。

便民: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

车行茅箭,道路平安畅通,公交便民惠民,百姓笑脸相迎。

大川镇段家村位于三县(区)交界处,是茅箭区最偏远的山村之一,出行不便一直困扰该村。年底,茅箭区交通运输局筹资余万元,将卡子村至段家村5公里路提档升级。今年9月16日,村民高兴地迎来公交进村。段家村*支部书记陈力说:“从村村通客车到公交进村,村民出行成本降低,而且更加安全,生活步步高。”

公交进村,路面很关键。茅塔乡岩屋村与房县交界,村民进城要绕行几十公里。年,为彻底解决村民出行难题,区交通运输局筹资多万元,采取降坡、改道、取直等办法,将离岩屋村最近的坪子村6公里进村路,扩宽改造成两车道沥青路,方便将78路公交车延伸到岩屋村。

“公交车开通的那一天,村里像过节一样。”岩屋村主任吕善明总记得年的11月13日,公交车开到家门口,村民拎着大包小包排队等车。

十堰茅箭区,素有“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境内沟壑纵横,山高路险。以前,茅箭人走出村口,意味着“出一趟远门”。近年来,为打通交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区交通运输局在村村通客车的基础上,谋划“村村通公交”。

路修到哪里,安全防护就到哪里。茅箭区交通运输局局长盛卫介绍,扩宽提升一条公路,完善安防设施,落实交通路长制,全力守好出行“生命线”。

惠民:65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

74岁的徐存荣婆婆正在东沟村景区念情谷卖烤玉米,她拿出自己的公交寿星卡笑着说:“以前一年难得进一次城,自从通了公交,我还可以免费乘车,说走就走,很方便。”

东沟村这趟66路公交车,年开通,全程22.7公里,24个站,终点站在十堰火车站。全程票价3元,刷卡2.85元,65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

茅箭区有37个行*村,13条公交线路。据统计,茅箭区实现“村村通公交”后,票价比原客运班线票价整体下降60%至70%,以前村里黑车猖獗,现在不见踪影。

公交进村,平时客流有限,如何持久?

“由于镇村公交票价低,客流量小,造成公交企业经营亏损负担大。”茅箭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李勇进说,该区采取省里拿一点、市区*府补一点、公交企业贴一点的“三个一点”办法,每年将多万元公交补贴直接纳入财*预算,确保“村村通公交”正常运营。

虽是一条“不赚钱”的线路,但公交服务不缩水。被誉为“深山公交摆渡人”的62路公交驾驶员王付先,扎根深山5年多,一条线、一台车、一个人,风雨无阻,安全行车,常年为村民无偿代送快递。他被评为全国“最美公交司机”。

富民:一条公交兴一方产业

去猴园看多只猕猴撒欢,再去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这是襄阳游客李先生一家三口的半天行程。为啥这样快?“从十堰火车站坐趟公交进入东沟村景区,不到一个小时。”李先生事先查阅了旅游攻略。

坐落在东沟村的网红民宿桃源人家,在村里通公交后,游客量增加了30%,该店客房管家曾守云说,今年将扩大店铺规模。“公交进村后,东沟村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东沟村*支部书记张旭介绍,年,全村旅游接待量达4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余万元,村民吃上“旅游饭”。

开通一条公交线路,助力一方百姓脱贫致富。茅箭区“村村通公交”的经济拉动效应逐步显现。

“村里已发展20万筒香菇、50亩艾蒿、20亩中药材、箱蜜蜂,并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脱贫增收。”岩屋村第一书记卢勇如数家珍,公交车开进村里,野生蜂蜜等供不应求,土特产品能变成钱。

精准扶贫,交通先行。“公交车直接到家门口,种的阳荷、洋姜搬上车进城能变钱。”48岁的段家村贫困户范祖莲高兴地说。

“修一条路,通一条线,造一片景,兴一处产业。”十堰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夏树应说,茅箭区“村村通公交”,不仅解决山区百姓出行难,更带动山区旅游、农业等产业发展。如今,十堰其他地区纷纷对标茅箭区发展城乡客运。目前,十堰村村通客车率%,其中已通公交的行*村个,占比29%。

(十堰晚报秦楚网全媒体编辑:艾蒿)

1
查看完整版本: 抬脚进城茅箭在湖北省率先实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