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朱丽珍通讯员陈玉泉
晚上8点,长兴县委*校高级讲师施小荣还在前往天津的高铁上,第二天上午,他要为天津农业农村厅组织的村书记们讲一堂《浙江*建引领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课程。
来不及休息,讲完课的当天下午,他要赶回杭州,第二天向来自浙江省交通系统的支部书记们分享《怎样当好*支部书记》;紧接着,他要赶往丽水,为当地入*积极分子上一堂《忠诚,干净,担当,作为》廉*课。
这是施小荣近几天的安排,一周四五场课程是他的常态,而且已经坚持了17年。他善用鲜活的语言,用小故事讲出大道理,从年开始,已经宣讲余场次,受众达20余万人次。
接地气,善用生动的语言讲活*课
说起施小荣,不仅在长兴,甚至在全国,他都有名气。出生于年的他,是“老施”,更是老师,他是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省首批宣讲名师。
这些名誉头衔,都是一堂堂*课讲出来的。
操着一口浓浓乡音的普通话,施小荣的宣讲,最大特点就是接地气。
做过理论宣讲的人都知道,给农村老*员上课最难,他们年纪大,文化程度较低,接受能力也较弱。
怎么把*课上得他们坐得住听得牢?施小荣常以聊天口吻,用科学的架子、鲜活的例子、管用的点子、合理的拍子,把*治理论一一诠释,能让人大笑不止,也能引人深思。
这些点子、例子、故事从哪里来?
多年下来,施小荣已经养成每天看书读报学习不少于2小时的习惯,新闻联播更是必看节目。有新*策新精神,他马上找来原著熟读,阅读各种辅导性文件充电学习;一听说有鲜活的故事例子,会被补充进讲稿中,甚至每一堂课都是“个性化”定制的。
哪怕是同样的课题,讲课对象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宣讲内容也是不同。在农村讲课,一堂课一个小时左右,有些大课,则需要两个半小时,搜集资料、组织材料,不管宣讲时间长短,准备时间最少需要两三天,为的是确保宣讲内容常讲常新。
准备充分,才能把课讲活讲透。
每堂课下来,施小荣都能收获一波“粉丝”。课程结束,不少人围着他请教,拿出手机要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