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内容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一条路的变迁一座城的记忆人民资讯
TUhjnbcbe - 2023/3/6 19:15:00

◎文/徐报融媒记者林刚

图/王猛贺宝兴

王陵路是一条有故事的、有历史的、有颜值的老路,这条路东起彭城路步行街,西至永安广场。它的名称来历不用多说,徐州人都知道是源自西汉开国大将王陵祭母的故事;它的颜值徐州人都看在眼里,路两旁树影婆娑,是市内为数不多的林荫大道。几十年前可不是这样,是一次次城市建设、道路扩建、民房改造,才有了现在的样子。

六十年始终住在同一个地址,徐州市内有这样生活经历的人应该不多,年出生的贺宝兴是其中一位,他家一直都在中山南路和王陵路交叉口。从曾经的魏家巷1号,到如今的王陵大院;从当初的平房,到现在的楼房;从昔时青春洋溢的阳光少年,到两鬓染霜的花甲老年……60多年过去了,不变的是,贺宝兴家的位置还在那个地方,当年熟悉的老邻居们有的早已经迁居别处,而周边环境却是时过境迁、日新月异。

正因为这样的经历,王陵路上的点滴变化镌刻在贺宝兴的脑海里,那些过往记忆挥之不去,时时萦绕心间。退休前在高校做电教工作的贺宝兴,很早就喜欢上了摄影,拍摄过很多王陵路的照片。遗憾的是,存有很多老照片的电脑坏了,这让贺宝兴常常感到遗憾。不久前,和老房子摄影团队王猛聊天时,看到王猛以前拍摄的那些有关王陵路的照片,许多陈年记忆再次涌上心头。

年出生的贺宝兴,从小就住在王陵路和中山南路交叉口的魏家巷1号。这条小巷在王陵路南,东出口在中山南路上,北出口在王陵路上,巷子中间还有个小巷向西,叫刘家巷,现都早已消失。年,魏家巷、刘家巷一带拆除,年建成了现在的王陵大院,贺宝兴仍旧居住在这里。从小在这里长大的他,对这一带的变化“门清”,而讲起这段远去的往事,贺宝兴历历在目、意犹未尽……

王陵路的最东端,也就是现在彭城路和中山路之间的这一小段,上世纪60年代前叫“文油坊”菜市场,路是石板路。路北是云龙电影院,路南大院便是华祖庙,庙后有华祖墓,还有一块祭祀平台,这地方曾是贺宝兴和小伙伴们玩耍的地方。新中国初期,华佗庙成了徐州医学会的所在地,经常在这里举行会议及日常办公。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华佗庙被破坏,华佗墓前的石人也被砸坏,华佗庙的北屋、东屋,由云龙区卫生防疫站征用,其余的房屋都成了住家户。上世纪90年代末,原来华佗庙祭祀平台的位置由徐州合成洗涤剂厂(生产海鸥洗衣粉)与云龙区房地产开发公司共同开发建了一栋大楼,双方各取其一个字“海”和“云”,这便是海云大厦的由来。

与华佗庙东院相邻的,是当时徐师附小的西墙,虽是附小,却是有初中部的,贺宝兴的小学、初中就在这座小学度过。

现在中山南路、王陵路交叉口西北角小公园里有座老虎井,当初的老虎井并不在这里,也不是现在的样子。贺宝兴说,真正的老虎井,位置还要再往西北一些,整个井台用青石铺筑,井帽是一块四四方方的大青石,上面有四个圆圆的井眼供人们打水,经年累月的使用,井口边被井绳勒出深深的勒痕。当时自来水还没有普及到每家每户,每天井台的四周,摆满了木盆、铁盆,有圆的,有椭圆的。女同志们围坐在各自盆前,搓衣板的搓衣声,棒槌的捶衣声,加上说笑声此起彼伏。上世纪80年代初,中山南路、王陵路交叉口西北角曾建有一座凌云饭店,后来改叫实习菜馆。中山南路、王陵路交叉口西南角是高记茶馆,茶馆的南隔壁是李家水店,医院对面的那一带被称作“西菜园”。

回到王陵路上,当时的奎河桥是座很窄的木桥。桥东王陵路北曾是云龙木器厂,因为失火,上世纪70年代改成了徐州塑料二厂,专门生产儿童玩具;桥东路南曾是无线电厂,生产电唱机;桥西路北曾是徐州袜厂;桥西路南则是小有名气的王陵路57号,曾经的徐州市第十五中学,贺宝兴的高中就是在这里读的。学校西隔壁是云龙公园,公园北门就在王陵路边。当时,王陵路到这里再往西就没有路了,再往西是余窑,只能沿着公园外贴墙边的小路前往。后来,经过两次扩建,王陵路变宽了、变长了,才通到了永安广场。

现在,已经退休的贺宝兴经常在王陵路上散步,看着眼前的车来车往,他内心希望王陵路的脚步变得缓慢一些。她没有现代都市的喧嚣,没有历史老街的沉重,没有粉饰装扮的刻意,就像是一个邻家女孩,不施粉黛,天生丽质让人由衷地欣赏与亲近……

本文来源:彭城晚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条路的变迁一座城的记忆人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