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是南阳市14中学的高级语文教师。多年来,在*的教育和培养下,我从一个农村娃娃,成长为一个人民教师,我对*和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毛主席的著作倍感亲切,所以,产生了收藏红色文献的想法。几十年来,藏书是我的挚爱,并不宽敞的书房里,藏有3万多册毛著,3千多册红宝书,3多千册连环画。藏书以毛著为专题,兼藏文革资料、乡帮文献、连环画、老唱片、老物件、毛主席像章等。这些藏书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滋养了我的心灵,它们成了我生命中的珍宝。淘书藏书,藏书淘书,在这条路上,我快乐地默默前行。
年元月,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我淘书时,发现了14份革命*人牺牲证明书(俗称烈,士证),当14份烈士证,映入我眼帘的一刹那,我的心揪紧了,激动了,沸腾了。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14份没有送达的烈士证,不仅是宝贵的革命文献,它还是14位革命先烈,至今仍在飘荡的英灵啊。我毫不犹豫地以不菲的价钱把它们买了下来。从此,我踏上了执着地,为烈士找家的漫漫长路,一个个为烈,士找家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时间追溯到年元月六日,淘书的时候,在南阳一个卖旧书人家里,见有一个文件夹,装有14份五一年邓小平、贺龙签发的二野革命*人牺牲证明书。一见之下,大为惊喜。
我惊的是:时间过去了58年,而这14份烈士证却没有送达烈士亲人手中;我喜的是,我幸运地淘到的这14份烈士证,非常有文献价值。
我们常常说,新中国的建立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五星红旗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但这些只是抽象的概念,而这些烈士证却是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的见证,是革命先烈为国捐躯的见证。并且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烈士证向我们昭示,生命的可贵和平的可贵。在一些人看来,牺牲是一个士兵永恒不变的宿命,也是一个士兵至高无上的荣誉。但是,生活在今天的人们,还有多少人会怀念那些为了赢得今天和平的环境、幸福的生活,而牺牲了的英灵呢?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崇尚忠义的民族,如今的世界并不太平,战争的可能性随时存在,必要的时候,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是否能够像革命先烈一样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的维护祖国的安全,民族的尊严呢,如今的80后,90后,00后们难道不再需要爱国主义的教育了吗。如果需要,这些烈士证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呀。
用手抚摸着这些用先烈生命换来的烈士证,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和不安,它虽是一张张薄薄的纸,但它是烈士生命的凭证。这些烈士证是年签发的,到现在已经60多年了,用手捧起这些纸张发*的烈士证,用手捧起这承载着烈士生命的,沉甸甸的纸。60多年的历史啊,60多年的岁月,60多年的烟尘,却怎么也遮掩不住,烈士那鲜活的生命!那一天,我满怀着得到珍宝的喜悦心情回到家中,向妻子梁金丽、女儿杨子介绍了烈士证的情况,并一张张展示给她们看,她们的激动让我感动,我有个幸福快乐的家,一家人总有着一样的心跳。我讲述了烈士证上的信息,她们听后深受感动。女儿杨子虽然是一个女孩子,却对革命战争题材的影视很感兴趣,崇拜英雄。爱看央视的防务新观察,*事纪实,以及战争题材的电影。你们看过电影集结号吗,《集结号》是以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建国初期为题材的电影,主要剧情为解放战争时期,连长谷子地率领九连47名战士,在汶河岸执行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任务,团长下令以集结号为令撤退;惨烈的战争中,九连的战士死伤惨重,他们打退了敌人三次进攻,炸毁3辆坦克,歼敌无数,全连除连长谷子地外,47人全部阵亡;这场战争改变了谷子地的人生;由于部队改了编号,九连牺牲的烈士们也被认定为失踪,谷子地开始了艰难的求索,他要为九连的兄弟们讨个说法,也为了探明当年集结号是否吹响的真相。
集结号的战争场面非常惨烈。那么集结号的教育意义在哪里呢,我认为集结号向社会呐喊,安抚先烈英灵,为牺牲者讨回荣誉,记住该记住的,珍惜该珍惜的,这就是集结号带给我们最大的教育意义。女儿看了《集结号》后,特别景仰烈士为新中国的建立,民族的解放而献身的牺牲精神。当听了我的讲述后,她当即决定和父母一起寻找烈士的亲属,做生活中的谷子地,为这些烈士圆回家的梦。妻子梁金丽向我建议:你应该赶快寻找烈士的后代,让烈士英*回家,把烈士证送到他们亲人的手中。因为这些烈士证在你手里,仅仅是藏品,如果送到烈士亲人的手中,就是一个生命回家了,就是一份亲情回归了。妻子厚重质朴的话语,暖暖地让我感动,也更加坚定了我赶快行动起来,为烈士找家的信念。自从淘到这14份革命*人牺牲证明书,我昼夜难眠,寝食不安,下决心要找到烈士家人,我在妻子梁金丽,女儿杨子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对每份烈士证上的基本情况,进行归纳整理,根据烈士证上的内容,写出烈士证简介,并对烈士证上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如烈士生前的部队番号、性别、姓名、职务、年龄、籍贯等信息,制成革命英烈名录。妻子梁金丽把烈士证、革命英烈名录、烈士证简介进行了复印,作为寻找烈士亲人的资料,然后着手收集资料,我查阅了南阳县地名志、《南阳县志》等南阳文史资料。
在整理资料过程中,我发现,当年人民*府的工作人员,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曾反复调查、寻找,但由于姓名不对、地址不详、资料不全、战争时期部队番号多次变化、解放后行*区划变更和村庄迁移等原因,致使这14份烈士证一直未能送到烈士亲属的手中。
于是,我按照烈士证上提供的烈士籍贯,开始调查寻找。还通过多种形式查访,如发动亲朋好友调查打听,打电话询问。在新浪网上开了为烈士找家的博客,把烈士名录登录在博客上,逐日写一篇博客,提供信息,寻找烈士的亲人。并把新浪网上的博客,贴在南阳吧上,扩大寻找的范围,在网上寻找烈士亲人。漫漫寻亲坎坷路,执着查访不觉苦。在寻找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不少烈士籍贯一栏的信息相当模糊,大多只写了南阳县人。再加上烈士家属的搬迁,村落名字的变化,烈士的亲人,有的已经故去等原因,为烈士寻亲犹如大海捞针。但这些困难没有让我退缩,决定迎难而上,为了扩大寻找的范围,我利用节假日、双休日时间,带上简单的午饭和开水,到原南阳县周边村庄进行寻访。甚至骑车到社旗、邓州等地的偏远乡村去调查,行程二万余里。累了,放好自行车在路边歇歇;渴了,喝几口自带的白开水;饿了,打开妻子为我准备的饭盒,匆匆吃上几口。后来,我感到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应该发动社会爱心人士和媒体的力量,来共同寻找烈士的亲人,共同掀起一场更大范围的爱国主义教育。我在女儿、妻子的陪同下,走进南阳晚报社,诉说了我们的愿望,开始借助媒体的力量为烈士寻亲。 09年8月4日,《南阳晚报》在头版头条以通栏大标题,刊登了题为《我们一起为烈士寻找回家的路》的导读,并在第6版,刊登了题为《建国六十周年的日子马上到了,杨连山和女儿联手本报为烈士寻找回家的路》的报道。
消息一经发出,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