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林雪
“捏——面——人!”……
儿时的记忆中
巷子里常传来这样的吆喝声
伴随着好听的拨浪鼓声
孩子们从四面八方聚来
围着面塑艺人
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网络配图)
“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
那时候的捏面人挑担提盒,
走街串巷,虽深受群众喜爱,
却只被看成是一种小玩意儿,
难登大雅之堂。
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在徐州,许鑫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就认准了“捏面人”这一件事。孩童时代的许鑫喜欢面塑,甚至对动手制作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仅是面塑啊,我记得小时候看到卖糖人的老爷爷,其他小朋友想要的是糖人,我最想要的是老爷爷手里的糖,自己来制作。”
要说到许鑫与面塑的渊源还要追寻到一次面塑比赛。许鑫说,就是那一眼让他彻底沉迷无法自拔。“当时摆台上有一个断桥残雪的作品,捏得太生动了,意蕴风情全都在,面塑在我的心中完全变了一个样,原来面塑能做得那么高贵,那么典雅,那么有深度。”
许鑫说,一个人想要做什么,全世界都会为他让路。心之所向,必向往之,他所靠近的,也会慢慢向他招手。
从年开始,许鑫是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的老师,利用工作的便利,他一头扎进了面塑艺术的海洋中。
在许鑫的妙手中,几块普通的彩色面团被“点石成金”。三五把不起眼的塑刀,经过他双手搓、捏、切、压等几个简单而娴熟的动作,一扎、一挑、一画、一勾勒,他用学院派的审美打造现代面塑,一个个活泼生动、像手办一样的人物从他的手里诞生,工作台目光所触之处,都是他的杰作,他将徐州面塑“细腻、形态逼真,色彩表现力丰富”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年5月,许鑫参加了国际烹饪大赛并荣获雕刻项目金奖,期间也到澳大利亚悉尼、凯恩斯等城市做巡回表演,并被授予了“中国美食传播大使”称号,让国际友人了解了我们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
作为一名面塑匠人,许鑫希望将面塑做得再好点,再美一点,作为一名老师,他更希望将这门技艺传递下去。“我经常对学生说‘不想做手艺人的老师,不是好厨师。’为了把古老的民俗艺术传承光大,所在的学院开设了面塑课程,培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学生们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和一、二等奖的成绩。”
许鑫使用的面塑材料不似与我们家里那种一干掉就会裂口和霉变的面团。通过长期摸索,他研发出一种冷塑,使面塑作品可以永久保存,不变形、不干裂、不褪色,成为高档的艺术收藏品。
岁月流转,面塑手艺人挑担提盒,“做于街头,成于瞬间”的场景已不复见。面塑,这种指尖上游走的艺术,正带着对自然天地的敬畏,保留着千百年的文化艺术精髓,承载人间烟火风土人情,为人们生活增添无数情味,值得我们去守护。
像许鑫这般的匠人,
却正以新的姿态传承,
书写着这份源自民间的馈赠,
他着眼于艺术的精髓,
传承传统艺术,
让那些非遗物质的美好,
在人间撒播,
不至于在时尚潮流的冲刷下慢慢消失。
《彭城工匠》致市民朋友的一封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们:
《彭城工匠》系列微纪录片开播以来,都市晨报陆续接到一些市民朋友的电话,他们有的是被节目中主人公的工匠精神所感动,有的则毛遂自荐,希望成为“彭城工匠”中的一员。
目前工作人员正在根据大家提供的线索积极地联系采访,我们正在寻找的“彭城工匠”要有精湛的个人技艺,打造出的工艺产品独特、新颖、有创意,曾在国家级大赛中崭露头角,或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最重要的是我们选中的“彭城工匠”要在同行业内有口皆碑。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独守初心的匠人,请推荐给我们,如果您就这样一位匠心匠人,请联系我们,让我们一起传承匠心精神,为那些坚守传统,踏实务实的手工匠人点赞。匠心传承。
都市晨报影像工作室出品的这档微纪录片《彭城工匠》不仅是聚焦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聚焦那些怀揣着情怀、信念、专业和执着的匠人,更是要宣传徐州传统文化,勾勒出徐州人敬业、专注、创新的匠人精神。
每一期的《彭城工匠》除了在都市晨报上有文字的阐述,也会在快哉网上进行视频同步传播,让市民可以多渠道了解“彭城匠人”的精彩故事,感受到徐州传统文化的魅力。微纪录片《彭城工匠》系列节目将以周播的形式播出,每周五与您见面。
我们希望在这档节目中与您一起体会坚守的孤独、创新的愉悦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喧嚣的社会中寻找到一片诗意的栖息地。
此致敬礼
《彭城工匠》栏目组
全媒体记者林雪
摄影\视频都市晨报彭城晚报影像工作室
编辑辛安然校对珵智
总监汪辉
徐州资讯全覆盖尽在快哉APP
徐州男子高烧两月,不得已摘了脾脏,居然是因为误吞一根鱼刺
请为这些匠人们点
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