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介绍
人数:30人
平均年龄:65岁
核心成员:
梆子戏老艺人
◎文/徐报融媒记者李小委
图/徐报融媒记者秦媛
近日,在云龙湖畔的亲子平台,上演了一台梆子传统戏《对花枪》,演员们细腻传神的表演、扣人心弦的剧情和优美的唱腔,吸引不少市民驻足欣赏。
这是平均年龄65岁、繁忙的一支剧团,他们每年到社区、敬老院等地进行公益演出二三十场。年龄最大的成员已有80岁。剧团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百花梆子剧团”。
成立剧团传承徐州梆子
“百花梆子剧团”最初仅有3位核心成员,而且3位老人还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今年75岁的李祥友、李祥法同胞兄弟,以及李祥法的妻子马秀兰。
李祥友、李祥法两人自幼喜欢徐州梆子,13岁考入徐州梆子剧团(后合并为江苏省梆子剧团),后又到邳州、铜山梆子剧团唱戏。由于剧团解散,改行到交通部门工作直到退休。最具戏剧性的是,与他俩同龄的徐州戏曲学校毕业、分配到邳州梆子剧团的演员马秀兰,在邳州与双胞胎兄弟中的弟弟李祥法相识相爱,结为夫妻。这样,李家就有了3位艺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凸显。10多年前的一次春节社区联欢,戏剧爱好者演出的一段梆子戏清唱,打动了居民,更激起3位老艺人心里的波澜。尤其是看到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打擂的场面,受到极大震撼,3人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
一次春节全家聚会,李祥友提议:“我们都是老艺人,看到居民对戏曲的喜爱,还怎么坐得住?徐州梆子是徐州艺人自己的‘非遗’宝贝,我们成立剧团,传承徐州梆子,为居民送戏!”李祥友话音刚落,弟媳马秀兰立即回应:“赞成。”
自费购买20余万元戏服参加公益演出
成立剧团为社区居民唱起来的想法确定后,3人把身边的老艺人都发动起来,年成立了“百花梆子剧团”。这个剧团里,不仅有3人原来所在的徐州梆子(江苏梆子)、铜山梆子剧团的十几名老艺人,还有从老年大学戏剧班毕业的十几名学员。30人的队伍人气兴旺,加紧排练准备当年春节为居民送戏。
人齐了,乐器有了,服装道具却还空缺。团长兼导演马秀兰心里早已打好了谱:“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咱们办团是为了弘扬徐州梆子,为了居民乐和自己乐,购买服装道具的钱当然是自己掏腰包了!”她和爱人李祥法考虑到自己家庭的经济情况还可以,主动拿出5万元积蓄置办演出服。后来,为提高现场效果,他们又购买了价值元的字幕机,哥哥祥友也拿出一些资金凑上。春节期间,他们排演了梆子戏《花喜鹊》《回婆家》等,在泰山社区4天演出8场,居民们着实过了一把戏瘾,欢天喜地过大年,都为泰山社区有了自己的剧团而骄傲。
从剧团成立至今,马秀兰已自费购买戏服20余万元,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演出,“全部是公益性质的,每年都去社区、敬老院等地慰问演出二三十场。”马秀兰告诉记者,有些演出甚至成员们自己贴钱,但是老人们都很开心,他们愿意为之付出,他们觉得有意义,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给老人提供平台,给新人深造的机会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这是梨园行当的一句经典,也是“百花梆子剧团”磨练自己的座右铭。团里每周3次排练,由导演和老艺人指导学员练习。通过排戏,使全体演员、乐队进行磨合、提高。
老艺人每天练功是自觉的、必需的。李祥友善演丑角,为了在演出时使用音域宽广、表现力特别强的“二门嗓”,他每天早早来到科技广场智慧湖畔,伴着微型录放机练唱腔。弟弟祥法有时也来和哥哥同练。李祥友兄弟寒来暑往、孜孜不倦苦练唱腔,受到观众的好评。马秀兰笑着告诉记者,这个剧团能坚持到现在是有超强的纪律性,说好排练时间,决不晚点一分钟。还有,就是他们真正喜欢梆子戏的艺术,很多演员都是徐州老年大学戏剧班的骨干,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刻苦练功,唱着戏文,走着碎步舞动着水袖,一颦一笑,得体到位;武戏中的跌扑对打、刀枪剑戟也样样得心应手……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剧团在积极参加公益演出之外,还担负起传承徐州梆子的重任。在演出的同时,“百花梆子剧团”为退休老艺人提供平台;义务教学,给热爱梆子的新人创造深造的机会;挖掘徐州梆子的精髓,与豫剧等剧种进行融合发展,使徐州梆子这一经典剧种发扬光大。市民孙师傅告诉记者,他是“百花梆子剧团”的“老粉”了,只要有公益演出,他就会和几个老戏迷一起来过足戏瘾,“希望他们以后能常来演出”。
作为一家业余的演出团队,十年来排出了《对花枪》《赵王》《三拜花堂》《樊梨花》《钓金鱼》《郎才女貌》《墙头记》《清风亭》和现代戏《花喜鹊》等近二十个剧目。剧团所演出的节目,曾多次荣获大奖。自编自演的梆子戏《欢天喜地回婆家》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受到好评。泉山区民*局把“百花梆子剧团”批准为“社区微公益创投项目”给予支持。剧团还被列为泉山区社区惠民演出团体,在区内为百姓演出。近日,“百花梆子剧团”被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评选为年度优秀群众文化团队。
本文来源:彭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