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报融媒记者林刚
奎楼,也叫奎星楼、奎星阁,还有一种说法是魁楼、魁星楼、魁星阁,属于徐州古迹中的五大名楼之一。
《都市晨报》年7月2日刊登的《探访徐州五大名楼的前世今生》一文中,徐州文史学者李世明表达了“徐州其实有两座奎楼”的说法:一座在河清路文庙附近,一座在快哉亭公园内。河清路文庙附近的奎楼有多幅照片存世,快哉亭公园内的奎楼究竟是什么样子呢?5月9日,市民邓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在资料中找到的一处不一样的奎星楼照片。
●老杂志里发现一处奎星楼照片
邓先生介绍,最近查询资料时,在年第五期《旅行杂志》中看到一篇作者为萧梅性的《彭城访古记》,这篇游记中附有快哉亭奎楼图片。经查询,作者萧梅性是夏口(今武汉市汉阳区)人,可能因当时在陇海铁路管理局工作而出行便利,他每到沿线一地都写有游记,发表在各种刊物上。作者在文末称,《彭城访古记》写于年年底。
《彭城访古记》文中介绍了作者在徐州所游览的*楼、牌楼、逍遥堂、霸王楼、苏姑墓、快哉亭、张良祠、燕子楼、华祖墓、挂剑台、王陵母墓、戏马台、丁奶奶塔等徐州名胜古迹,并加以点评考略。其中,在描述快哉亭的内容里,提到了快哉亭院中的奎星楼(拐角楼):其中向有奎星楼,俗名拐角楼,光绪季年移诸东门之外,危阁岿然,琉瓦映日,宜遐观而不宜亵玩焉。此科举时代之遗迹,纪之以见一代之风尚,如改为救火会之瞭望台,亦废物利用之法也。不仅如此,还拍摄了一张注明为奎星楼的照片附在文中。按照作者记述,被称作拐角楼的奎星楼,曾经是在徐州城墙东南角的快哉亭院内的,清光绪末年就移到徐州城东门外了,作者所见到的奎星楼已成危楼,但仍旧高大屹立不倒,只能在外围参观不能登楼。作者还认为,这是见证科举时代的遗迹,如果能改作消防瞭望使用,也算是废物利用了。
“光绪季年移诸东门之外”的表述,最初让邓先生感到不解:当时的施工技术条件如何移动一栋建筑?具体移动到东门外的哪里?
不久后,他在年版《徐州游览指南》名胜古迹里,又找到了一条关于奎星楼的记载“奎楼:在月波街东南,高三层,内祭奎星,一名奎星楼,为光绪十五年(年)徐州道段喆所建。”原来,《彭城访古记》所说的,不是移动走奎星楼,而是在城东门(现人民舞台位置)外月波街东南重建了一座。
东门外的奎星楼,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全城文人学子都来此集会,后发展为男女老幼都前来的庙会。抗日战争前,此处奎星楼因拓路被拆毁。
●已知的两座奎星楼外形不一样
记者注意到,清同治《徐州府志》的徐州府城图中,城墙东南角上的建筑标有“拐角楼”字样,在河清路文庙附近的建筑上标注为“奎楼”,图中两座建筑都是平面为四边形的亭状建筑。在学宫图中,“奎星楼”在学宫东南角,绘制的比较细致,外观与后期的照片相差不大。在清光绪《徐州府铜山县乡土志》的县城图中,城墙东南角上的建筑标有“奎楼”字样,河清路文庙附近的建筑上则标注为“文昌阁”。
《彭城访古记》所附奎星楼拍摄于年,邓先生用一幅刊登于年《图画时报》中的河清路魁星阁照片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两座建筑都是三层,但外观和所处环境明显不同。奎星楼的底部为六角形平面,只有三层顶部是六角攒尖亭状,周围还有多座民房建筑;河清路魁星閣的底部为四边形平面,二层和三层顶部都有四角攒尖亭状,旁边被水塘包围,没有其他建筑。另外,两座建筑二楼、三楼的栏杆和窗户造型也都不同。内部都没有图片,无法了解具体结构样貌。但在清道光《铜山县志》中关于城墙东南角建筑,有这样的记载:奎楼,一名奎星楼,高三层,内祭奎星。
《彭城访古记》所载的奎星楼照片,是光绪十五年(年)在东门外重建的奎星楼,那之前建在东南角城墙上的奎星楼是什么样子呢?文史学者李世明先生告诉记者,他曾在朋友处见过一张城墙上的奎星楼照片,可惜没能留下图片,记得也是一座六边形的亭状建筑。
另有资料记载,清光绪十三年(年),徐州道段喆曾在戏马台三义庙旧址上改建奎星阁。惜未查到相关资料。(下转02版)
本文来源:彭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