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彭城晚报
文/张桂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72岁的顾士玲,祖籍山东枣庄齐村,从小生活在青山泉煤矿。年,她有了编纂家族史的想法,并得到老伴杜玉久的赞同和支持。经过8个多月的收集和整理,写成总共6章、约9万字的家族史,以及《延续文脉,传承家风》的自序。3月21日,印刷好的家族史被送到家人和亲戚手中。
●从回忆中“打捞”家族往事
顾士玲结婚后,就一直生活在鼓楼区殷庄,已经47年了。顾士玲介绍,她的父辈,自徐州解放后,就在韩桥、青山泉煤矿工作,还有些亲人则由山东枣庄辗转去了淮南和广州等地。
前几年,老家编印的顾氏家谱,让顾士玲想起了家族往事。年,殷庄杜氏家谱的刊印,又让她动了书写家族史的念头。
顾士玲透露,祖父曾是铁道游击队队员,年牺牲。顾士玲说:“这些往事,无时不在敲打着我的心房,经常抑制不住而热泪盈眶。不把这些事情整理出来,总感觉愧对先辈。”
顾士玲的想法,得到老伴杜玉久的支持。但是,历史资料从哪里获得?顾士玲说,在她这一代人中,自己岁数最大,小时候跟随奶奶生活得时间最长,听奶奶讲的往事最多。于是,她就把曾祖父、祖父和父辈的“重大事件”,一件件从回忆中“打捞”出来,再由老伴整理和修改。两人又将顾家的亲戚一家一户地细数、一人一事地撰写,并结合家谱、家史的体例,整理出家族的重大事件和血浓于水的亲情。
去年,顾士玲夫妇专程回到老家,登门拜访了一众亲戚,回忆过去、讲述感受,收集资料、补充不足。他们还将家族史的初稿传给外地的亲戚,请他们审阅、修改和补充。很快,顾士玲就收到了修改意见,同时还收到各家传来的十多篇短文。经过近半年的打磨,年12月,总共6章的家族史初稿基本完成。
●通过《自序》传承家风
翻看家族史初稿时,顾士玲忽然想起来,小时候听奶奶常说“忠孝、诚信、和善、勤俭”。从未读过书的奶奶,虽然不能说出这8个字的意义,但她很健谈,名言张口就来。比如,忠心耿耿,报效国家;敬奉祖先,孝顺父母;做人正直,待人和气;居家勤俭,人穷了,志不能短;人勤了,地就不懒……
顾士玲说,当时自己尚年幼,似懂非懂。现在终于明白了,“忠孝、诚信、和善、勤俭”这8个字,虽然未见文字记载,却是祖辈口口相传的家风。战争年代,多位亲人忠心耿耿、精忠报国;和平建设时期,家人在各条战线上报效国家,有的下矿采煤,有的从事地质勘探,有的在天山脚下开矿创业,多有建树……而在收到的各家的短文中,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大都提到爱国爱家、勤俭持家;勇于拼搏,砥砺奋进;吃苦耐劳,无怨无悔;做人为人要正直、善良、坦诚、清廉;做事处事要认真、坚韧、执着、专精……
顾士玲表示,家风是做人的立地之本、治家之根。口口相传的这些家风故事,使她眠思梦想、心驰神往。思考再三,在家族史的编写过程中,她写下自序《延续文脉,传承家风》。
●把家族照片合成“纪录片”
今年1月,家族史写完,顾士玲又想到了照片。她翻出家中几十年来珍藏的照片,以及外地亲人新传过来的照片和图片。看着这些照片,想着家族中几代人,无论是在农村、煤矿,还是在书法绘画和戏剧歌曲,都干出了成绩、取得了成就。既有文化传承人,也有书法家……即使是尚在求学的晚辈中,也有“冒尖”的!
顾士玲把亲戚们发过来的多张照片、16幅书画照片以及众多获奖证书,一张张地进行核对,并按时间、按家庭分类排列、对号入座,编成6个章节、近百页的相册。
但是,如何将这本相册收进家族史书稿?顾士玲夫妇认为,这一张张照片虽然定格于瞬间,却是真情实景。一个家族相册,就像一部百年长卷的“纪录片”,记录着家族各代人在历史长河中的前行足迹。两人考虑再三,决定将相册作为《家族史·下册》与书稿合并刊印。杜玉久以辞赋书写了《家族史赋》,作为代序。
面对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我的家族史》,顾士玲感言:“上下两册家族史,既回顾了历史,又展现了当代,也实现了我报恩的心愿;进而能启迪后昆,不忘初心,奋发向上。我和玉久无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