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内容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巴什基洛夫的琴声犹在新民晚报
TUhjnbcbe - 2023/4/30 22:39:00

上海国际钢琴大师班始于年。每年一届,十年中,主办方将德奥学派、法国学派、俄罗斯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以及朱莉亚、柯蒂斯等美国重要院校的80余位重量级专家教授请来,举办了超过堂大师公开课、30多场专题讲座和80余场高水平的音乐会,在海内外形成一股钢琴热流,澎湃而荡越。

巴什基洛夫在上音上大师课(年)

这些海内外的钢琴大师,在上海音乐学院留下了不灭的声音。无论是上大师课,还是开独奏音乐会,都令我难忘。他们当中既有我们熟知的傅聪、刘诗昆,也有美国的罗蕰萨、希尔曼、贝尔曼、格拉夫曼,加拿大的安东·克迪,法国的卡萨利斯,俄罗斯的巴什基洛夫、齐格然、雅布隆斯卡娅,德国的马克,匈牙利的扬多、彼得·弗朗克尔等,其中,巴什基洛夫是一位显赫人物,既是大师班多次参与者,也曾担任过上海国际钢琴比赛的评委会副主席(年)。他在上海为钢琴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令人敬重。

作者刘元举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讲座:音乐与文学

从第一届开始,巴什基洛夫就走在了汾阳路上。汾阳路两侧,被高高的法国梧桐装饰得丰盈而肥硕,那挂满枝杈的宽大叶子,遮挡着天空和楼群。国际钢琴大师班每年都是选择在深秋季节拉开帷幕。这时候的汾阳路,已到了落叶缤纷之时。法国梧桐的叶子熟透了,掉落下来时,是一种有份量的降落。那些完好无损的叶片,奢华的铺陈在路边上,阳光下,金鳞金翅,有种富丽堂皇之感。

记得那天上午,我到音乐学院一栋旧楼的五楼,在国际钢琴艺术交流中心与周铿相见。作为举办这次活动的艺术总监,这是他最忙碌的时刻。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也没跟他说上几句完整的话。他不断地接电话,手机或座机,还有电脑操作,各种来访者或从全国各地报名的学生或老师,流水一样。满屋的资料,我拿起一本大师班的安排册子,就从这个最忙碌的房间退出来。

巴什基洛夫在上海国际钢琴大师班上签名留念

出了音乐学院,沿着汾阳路一直走到用餐的酒店门口。稍等片刻,电梯就来了。我刚刚迈进去,身后便见到一位高大清瘦的外国老头,风尘仆仆进了电梯。那是一个四周通透的玻璃电梯,人进了这里,也变得通透起来。也许是他一眼瞥见了我挂在胸前的贵宾标牌,便热情地与我拥抱贴面。真想不到,这位年就被评为“苏联荣誉艺术家”,培养出邓泰山等一批国际重量级钢琴家,并在多个重要的国际钢琴赛事中担任评委或评委主席的大师,竟是这样的随和亲切,如同老朋友相见。

这就是巴什基洛夫给我的第一印象。随后,又进来几个人,其中有安东·克迪。巴什基洛夫也都逐一热情与之拥抱贴面。

他那天的兴致极高,满桌大师坐定,圆桌缓缓转动。丰盛的佳肴,如何使用筷子,便是对这些外国钢琴名家的挑战。人们也从中获得诸多乐趣。

激情教学:大师课上

巴什基洛夫显然会使用筷子。他在年就来过上海演出。那一次他是作为独奏家演奏了拉赫玛尼诺夫著名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拉二”。那时候他非常年轻,我从一张泛*的老报纸上看到了对他的赞美。他那天饭桌上没有讲他当年如何来到上海弹奏“拉二”,而是拿出一叠照片,指点着给我们看。那是一次假面舞会上拍的,主要角色是位女士,他告诉我们那是他的太太。她穿着夸张的彩色衣服,面具是一只鹰隼。裙裾也都插着羽毛,随时飘飘欲飞。他笑着讲了那个欢乐的现场,逗得桌上人大笑。有的并没有完全听得懂他的话,却也仍然被他的生动表情所感染。后来见到了他的太太娜塔莉娅,一个典型的俄罗斯老人,不拘言笑。想必这是原配。

记得他在给一位中国学生上大师课时,讲的是“拉二”。这位中国学生已经小有名气了,而且弹“拉二”时,特别有力度的触键,犹如翻江倒海,很是令人震撼。但是,他弹得越响亮,巴什基洛夫越不满意,他连着高喊了几声“ON”,便示范着一句句讲解,一句句纠正。他的山羊胡子在尖削的下巴处颤抖,每一次抖动,都有着独特的锋芒。经过他的示范声音,那种和弦共震,有了清楚的层次感,你仿佛从一片油彩过重的涂摸迷蒙画面上,终于看到浓淡相宜的肌理和光泽了。从中,你也终于领略到什么叫“音乐”。正是这种大师与学生的对比中,让人感受到了音乐的妙境。听过他大师课的学生纷纷感觉过瘾!那么直截了当,一针见血,酣畅淋漓。

前排:娜塔莉亚(巴什基洛夫太太)、克劳斯·海曼(拿索斯音像公司总裁)

后排:阿林克、马克·马克格兰迪、安东·库迪(德奥学派代表人)、巴什基洛夫(俄罗斯学派代表人)、汤蓓华、周铿、彼得·弗兰克(匈牙利钢琴大师)、加里·葛拉夫曼(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前院长)和陈宏宽

上大师课时的他,如同雷神,与他在酒桌上谈笑妻子化妆舞会的可爱情景,简直判若两人。然而,正是这种反差,让你一眼看懂了这位钢琴大师的魅力与性情。

巴什基洛夫是个真正的性情中人。还记得年的第二届大师班上,那晚他到后台为傅聪演奏的莫扎特祝贺时,一把搂抱住傅聪。(其他外国人也是拥搂形式祝贺,只不过他搂得更紧,更具感染力)他是那么诚恳地说,他仿佛又听到了五十年前傅聪的现场演出。那是年,傅聪在莫斯科的成功演出,也是弹的这首K。

那时候年轻的傅聪,以其天才的音乐赢得了同样年轻的巴基洛夫的赞美。一晃半个世纪就这么流淌而去。同样苍老的他们,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再度重逢,再度沉醉在莫扎特的世界里……

大师班课堂:巴什基洛夫与沈乃凡教授(翻译)

然而,不久前,我曾为傅聪先生因新冠辞世而写了腼怀文章,今天又获悉巴什基洛夫溘然逝去,倍加伤感。尽管他已90岁高龄,但是,他给我留下的印象还是那么富有生命的张力,鲜活生动,妙趣横生。前天,又接到友人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巴什基洛夫的琴声犹在新民晚报